“我的身体我做主,不喜欢的接触要勇敢说不!”在厦门市马垅社区的儿童保护课堂上,6岁流动儿童小雨(化名)举起小手,稚嫩却坚定的声音,道出了“益儿伞”儿童保护项目的服务初心。
作为2025年厦门市妇联“凤凰之约”公益创投项目,由厦门市湖里区童缘社会服务中心牵头的这一项目,依托“123”立体化儿童安全防护体系,正为城中村流动儿童撑起一把坚实的成长保护伞。

96%家长渴求科学支持
流动儿童保护刻不容缓
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中村流动儿童数量持续攀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未成年子女群体尤为特殊。他们的父母因工作流动性大、监护时间有限,孩子常面临性教育缺失、自我保护能力薄弱等问题,易暴露于网络诈骗、校园欺凌、性侵害等风险中。童缘社工的调研数据更显紧迫:部分城中村社区内,超96%家长认可儿童性教育的必要性,却因自身知识匮乏、观念保守,对相关话题“避而不谈”;而儿童对隐私部位认知、青春期变化应对、安全边界把握等关键知识的掌握,同样处于空白状态。基于9年儿童保护与家庭性教育服务经验,项目精准聚焦6-14岁城中村流动儿童及其家长,以“123”模式破解这一社会难题。
多方合力创新实践
“123”模式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

“123”模式谐音“益儿伞”,寓意汇聚多方力量守护儿童成长,核心在于“1个策略、2条路径、3个阵地”的有机融合。
在“1个策略”上,项目坚持“普惠推广+精准干预”双向发力。普惠层面,4-10月间,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生动形式,开展“认识身体”“防校园欺凌”“网络社交安全”等主题课堂29场,覆盖1300余名儿童,将基础保护知识送到孩子身边;精准层面,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建立个性化档案,开设“童守护・心成长”小组,针对6-8岁未接受过性教育的高风险儿童,提供生命认知、身体保护等定制课程,同时构建“预防-支持-危机”三级干预机制,预防阶段靠课程普及,支持阶段提供心理辅导与资源整合,危机阶段设封闭小组开展跨专业介入。
“2条路径”则依托社工与义工协同育人。项目组建15名“知性妈妈”性教育志愿讲师队伍,经系统培训后,在学校场景中主导课程教学,社工全程提供督导支持;社区场景里,社工负责统筹规划与资源链接,义工专注专业教学,目前已覆盖马垅、安兜、浒井等18个流动儿童密集社区,及世纪学校、火炬学校等多所学校。为提升义工专业能力,项目还定期开展赋能培训,助力讲师实现“理论与实操兼备”的成长。
“3个阵地”的协同联动,更让服务实现全覆盖。家庭阵地中,10场家长工作坊、7篇线上家长课堂、30户家庭探访,帮助家长掌握性教育方法,推动教育理念从“避而不谈”转向“科学引导”;学校阵地里,与多所学校合作开展分层性教育课程,将自我保护融入日常教学;社区阵地则结合妇女节、儿童节等节点,举办3场主题宣传活动与29场社区课程,为儿童提供实践与社交平台。

“安全屏障”成效显著
近1800人次受益 模式可复制推广
自4月启动以来,项目累计开展活动48场,服务近1800人次。如今,参与儿童已能清晰识别风险并正确应对,家长主动关注性教育,“知性妈妈”义工也在服务中实现自我成长。项目还开通儿童性教育咨询专线,严守隐私安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项目未来将进一步深化“123”模式,加强高危儿童个案管理,推动“家庭-学校-社区”常态化合作机制落地。厦门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益儿伞”项目契合《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要求,未来将持续支持此类公益项目,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让每一位流动儿童都能在安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这把凝聚专业与温情的“益儿伞”,正为城中村流动儿童的童年,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