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泉州
标题图
“晋江经验”新实践 闽台融合新范式——西滨镇以乡建乡创激活小城镇治理深层动能
2025-11-17 10:12 新福建

整修原有场地、提升绿化景观、全面升级改造便民基础设施……近日,晋江西滨镇文化广场便民设施提升工程历经数月紧张施工,正式竣工开放。傍晚时分,广场上老人们伴着晚风散步闲聊,孩子们在游乐区嬉笑打闹,“以前这里设施旧,现在又漂亮又好逛,饭后全家来散心太舒服了。”家住附近的海滨社区居民陈阿姨笑着说。

文化广场的新面貌,既是西滨镇依托泉州市唯一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创建优势,推进全镇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关键民生举措,更拉开了该镇以乡建乡创激活治理动能的序幕。

在乡村振兴与闽台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今年以来,西滨镇以闽台乡建乡创为抓手,聚焦“普适性宜居化”与“惠民公共空间”两大核心,通过模式创新、资源整合与两岸协作,推动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与社区治理协同提质。如今,群众家门口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乡建乡创成果全民共享,空间焕新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宜居画卷,更让“晋江经验”在乡村振兴与两岸融合中绽放出鲜活生命力。

初心锚点:“问政于民”解锁治理源头密码

治理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西滨镇始终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原点,在样板镇创建中跳出“复刻项目清单”的惯性思维,将“问需于民、问计于企”深度融入治理机制重构。

通过搭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企业协同”的三方协商平台,全镇3个村(社区)实现民意调研全覆盖。数十场村民座谈会热热闹闹开,千余份调查问卷沉甸甸收回,“希望广场加些健身器材”“老年人需要专属活动空间”……群众的心声被一一记录,背后是对“基础设施老旧、适老服务缺失、公共空间不足”等18项核心诉求的系统梳理,形成“问题收集—分类研判—闭环解决”全链条机制,让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变身“共建者”。

针对企业发展痛点,西滨镇创新“党政商常态化沟通机制”,不仅精准对接生产经营需求,更引导企业跨界参与公共空间运营。农商银行电商直播间、青少年宫儿童服务中心等合作项目落地生根,“政府搭台让我们有了服务群众的新渠道,既履行了社会责任,也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参与合作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正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生动写照,实现了民生需求与产业动能同频共振。这种“群众呼声变发展蓝图”的治理逻辑,正是对“晋江经验”中“立足本地实际、激发内生动力”核心要义的当代诠释。

空间革命:“集约创新”破解资源约束困境

面对“人多地少”的先天短板,西滨镇摒弃“大拆大建”粗放路径,以“空间集约化、建设节约化”为核心理念,推动城镇有机更新从“物理改造”迈向“价值重构”。

“向天空借空间,把土地还公众”的“让地”文化,成为破解资源约束的关键:跃进村村民自愿退让房屋两侧1.5米拓宽道路,“多让1米路,大家出行都方便,值!”村民黄先生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减占地、增层高”建设模式既保障住房需求,又为公共空间留足发展余地。

此外,存量资源活化利用更显巧思:原文体活动中心升级为集公益服务、创业孵化、闽台协作于一体的“社区能量站”,文化广场通过“植被减法、设施修旧利旧”变身邻里“露天客厅”,长者食堂、大众茶馆等空间实现功能复合。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32个基础设施项目同步推进,25栋裸房旧貌换新颜,4处口袋公园点缀城镇。适老化、宜居化、民宿化分类农房改造,让农房化身“养老保障、青年回归、增收载体”多元平台,“有限空间”迸发“无限价值”,为资源约束型地区乡村振兴探索出可行路径。

运营革新:“长效思维”重塑公共服务逻辑

西滨镇的突破,更在于打破“重建设、轻运营”的治理惯性,将“运营前置”理念贯穿乡建乡创全过程,实现从“建得好”到“用得活”的质变。构建“政府+国企+专业机构+社会力量”多元协同运营体系,让每一处公共空间都形成“自我造血”长效机制,彰显治理能力现代化升级。

镇属国企运营的文体中心,以“公益+商业”双轮驱动,创业空间市场化收入反哺公益服务;镇卫生院运营的长者食堂,创新“医食融合”模式,专业营养配餐联动基础医疗服务,食堂通过“政府补贴+适度收费+社会捐助”实现可持续运转;引入本土品牌“壶见”的大众茶馆,以“爱心茶、暖心茶、米浆奶茶”三重业态,让公益服务、产业推广、文化传承融入日常;转角咖啡厅更将“便民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绑定,“咖啡文化四步调解法”让矛盾在轻松氛围中化解……

“这种‘专业分工、市场运作、公益兜底’的运营逻辑,既减轻财政负担,又让公共服务从‘政府供给’转向‘需求导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基层公共服务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机制样本。”西滨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融合共生:“闽台同心”拓展治理视野格局

作为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镇,西滨镇的深层探索,在于推动两岸资源从“简单嫁接”走向“深度共生”,构建“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融合生态。台湾团队深度参与,不仅带来先进设计理念与运营经验,更推动治理思维碰撞升级。

产业融合上,石达塑胶等台资企业落地生根,融入本地产业链实现协同发展;文化融合中,“两岸乡村音乐节”“闽南文化体验营”等10余场活动轮番上演,台胞台青与本地群众载歌载舞,让“闽台一家亲”从情感认同转化为合作动能;治理融合方面,党建引领下的“党组织+网格+自治组织”体系,整合镇村企台多方资源,形成“共谋、共建、共管”治理合力。

西滨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跨越海峡的治理协同,不仅丰富了乡建乡创内涵,更走出“从文化认同到治理协同”的两岸融合路径,彰显“晋江经验”开放包容的核心特质。

从“问政于民”的初心坚守,到“空间革命”的资源盘活,从“运营革新”的机制突破,到“闽台融合”的格局拓展,西滨镇在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中探索出一条“小而精、精而美、美而强”的特色路径。未来,西滨镇将继续高举“晋江经验”旗帜,聚焦“产城人”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西滨样板”,为现代化县域示范贡献小城镇转型发展的智慧与力量。(庄建良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