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共有89位“生命摆渡人”
他们以专业和担当守护着每一次“生命接力”
近日,福州晚报报道了福州52岁市民榕海(化名)全家同心的“默契大爱”——在榕海生命落幕后,共同捐出了他的器官。
这份“生命的馈赠”并非凭心意就能送出,其背后有严谨的流程规范,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就是让这份馈赠能够如愿送达的关键助力。16日,记者从福建省红十字会获悉,目前福建省共有持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89人,他们正以专业和担当守护着每一次“生命接力”。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捐献者家属签署《人体器官捐献亲属确认登记表》。
持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目前全省有89人
据福建省红十字会造干(器官)中心主任敖志雄介绍,我国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随之产生。2014年福建省开始组建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简称“OPO”),目前全省89名持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分别来自各地红十字会及相关医院。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工作内容不是‘劝捐’,而是‘让人知晓’‘信息核实’‘全流程见证’以及‘人道关怀’。”敖志雄明确强调。他介绍,这个群体的主要职责是,向群众宣传科普相关政策,核实潜在遗体器官捐献者的身份、病情、亲属关系等关键信息,见证亲属确认、器官获取及捐献完成等重要环节,同时协助做好捐献者火化殡葬等善后事宜。“其中,‘对潜在捐献者的就诊及病情信息进行核实’这一环节,需要协调员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因此大多数医院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来自临床医护岗位转岗。”敖志雄说。
医务人员转岗
换种方式助生命延续
此次与榕海家人对接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小黄,曾从事重症医学科(ICU)医务工作10余年,后来响应医院号召,转岗成为一名全职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这个岗位需要专业过硬的人,你去很合适。”上级的认可让小黄动容。而真正让他点头的,是藏在心底的那份触动。“在ICU,我们拼尽全力救治每一个病人,但总有无力回天的时候。其实,有些器官衰竭患者,要是等到匹配的器官,也许就能活下去。”小黄感慨道,“还有些在等待匹配供体的器官衰竭患者,虽然当下没那么大的生命危险,却要长期饱受病痛折磨,生活质量很差。”
“曾有名尿毒症患者对我说,他每周要做两三次血液透析,平时一口水都不敢多喝,就怕导致心衰;还有些尘肺病人,我看着他们虽然头脑很清醒,却喘不上气,像被人掐住了脖子。”这些画面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工作,能让遗憾变成希望。
“我常说,我现在的工作,是‘左手接死亡,右手接重生’。”小黄说,“在ICU,我们救回一个是一个;当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则是协助器官捐献者一家去救人,一条生命离去时,也许能救回好几条生命,也就是好几个家庭。移植了他人捐献器官的患者,情况好的,生命能延长数年甚至数十年,生活质量也能大大提高。”
转岗后,小黄也记住了那些温暖的瞬间。“有名尿毒症患者换肾以后跟我说,没移植前,他要定期做血液透析,有一次好不容易跟家人安排好去旅游,机票都买了,也提前做好攻略,找了当地能透析的医院,可就在临出发前的那个晚上多吃了一根香蕉,结果因高钾血症进了ICU,不仅旅游泡汤,还去鬼门关走了一遭。换肾后,情况好多了,终于能跟家人出去玩了。他特别感谢给他新生的捐献者。”小黄说,“还有位捐献者家属,在看到亲人的心脏在别人胸膛里重新跳动的视频时,红着眼眶说,‘感觉他(捐献者)还活着,这就够了。’”这些话像一束束光,照进了小黄心里。当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后,工作性质决定了要没日没夜、说走就走,但想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他就觉得自己再辛苦都值得。他说:“生命总有终点,但爱与善意可以延续,而我,也愿意继续以这种方式做‘生命摆渡人’。”
全省现有11家“OPO”
据了解,福建省现有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简称“OPO”)共11家,具体包括3家牵头机构和8家联合机构:牵头机构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联合机构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联合机构为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的联合机构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的联合医院为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漳州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