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题图
武夷山茶学博士的田间答卷:最好的论文,就是茶农丰收的笑脸
2025-11-17 07:41 闽北日报

  初冬的武夷学院,中国乌龙茶种质资源圃在暖阳下铺展出一片静谧的绿意。百岁香、大叶乌龙、本山……三百多个茶树品种舒展枝叶,自在生长。油桐落叶为茶园覆上金黄,饱满的果实静卧其间,等待化作茶树最天然的养分。


  “多年前,我是这里的学生;如今,能以教师的身份重回这里,为家乡的茶产业发展尽一份力,是件幸福的事。”郑玉成轻抚身旁的茶树,言语温和。



  2013年至2017年,郑玉成就读于武夷学院茶学专业。六年后,这位从武夷山市星村镇走出的茶学博士,在福建农林大学完成深造后,选择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


  如今,他身兼茶学教师与省级科技特派员双重身份,将前沿知识播撒在闽北的万亩茶园间。



  “千百年来,武夷山人做茶凭借的是经验。一些老师傅做得一手好茶,却说不清为何这样能出好茶。”面对传统与科学的碰撞,郑玉成执着追问:“‘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是岩茶精髓,但摇青为何会产生香气?多少次合适?多久为宜?只有弄清原理,才能精准调控,突破瓶颈。”


  带着这些追问,他从武夷学院本科毕业,一路攻读至博士。2023年,博士毕业后,郑玉成回到武夷学院,并于当年年底入选省级科技特派员。他努力让成果真正从“样品”走向“产品”。


  深夜实验室里常亮着灯光,那是郑玉成在专注于研究。师从孙云教授期间,他在高香乌龙茶香气形成机制上取得突破;如今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正向着乌龙茶风味的更深奥秘掘进。但他的实验室从不囿于校园。


  在郑玉成看来,“实验室里的数据,终究要接受泥土的检验;而田野中的难题,也正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他更愿走向田野,俯身向老茶农请教,在密密麻麻的笔记中记录每一株茶树的生长密码。



  一百多公里外的政和县铁山镇,茶企负责人汪青对他带来的改变赞不绝口。针对当地需求,郑玉成引入LED光萎凋技术提升白茶品质,推广茶园套种胜红蓟以减少化肥使用、增强生态多样性。他们合作的项目荣获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他的“科技法宝”远不止于此。在种质资源圃,郑玉成指着行间种植的油桐、麦冬、葛根花说:“这不仅是立体景观,更是水土保持与生态多样性的巧妙设计。尤其是油桐,速生、遮阴,果实是高钾高钙高镁的优质有机肥,切碎发酵就是茶园‘内生’的宝贝。”如今在七马槽实验茶园和多家合作茶企,油桐果肥正悄然改变着茶园的养分管理方式。



  2024年,围绕南平茶产业发展需求,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联合多所高校与企业成立科技特派团,郑玉成担任团长。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开幕在即,特派团经过一年钻研,将推出创新产品——透明的球形摇青机。


  郑玉成介绍,这个独特设备通过内外双轴联合制动实现360度旋转,使茶青受力均匀,有效避免“死青”;送风管上的导流板让气流分布更均衡。


  “实验证明,用球形摇青机制作的武夷水仙和肉桂,在香气、滋味和叶底等方面,品质均优于传统方式。”这项创新已在武夷山多家茶企成功转化。


  “科技兴茶,关键在人。”郑玉成常与年轻的“茶二代”、师弟们交流,“通过交流,我的想法可以融入他们的生产实际,而他们遇到的困难,也会成为我的研究课题。”


  每个春茶季,郑玉成都会熬上一两个通宵,亲身感受制茶每一环节的细微变化。


  夕阳西下,郑玉成站在挂满果实的油桐树下,望向连绵的茶园。在他看来,最好的论文,不只在学术期刊上,更在生机勃勃的田野里,在茶农丰收的笑脸上。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