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人文守魂:金鸡奖论坛共议AIGC时代电影之本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杨一也
自ChatGPT问世至今三年间,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电影产业全链路。从前期的剧本创作、市场研判,到后期的视觉生成、特效制作乃至宣发推广,电影产业的高质量与创新性发展始终伴随着AIGC技术的延伸应用。这一趋势在近日落幕的第三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系列论坛中得到体现——AIGC、虚拟制作等话题成为产业对话与学术研讨中的焦点。与会嘉宾既分享了技术实践的一线经验,更围绕科技如何为作品赋能、人工智能会否取代人类创作等命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11月13日的金鸡电影学堂·像素与诗意:动画电影的意境创作对谈上,动画电影人徐三山(代表作《大唐妖探》)、费思(代表作《黑神话:悟空》)、胡睿(代表作《中国奇谭》之《鹅鹅鹅》)交流了对AIGC技术的看法,他们肯定了AIGC技术在实现想法、提升效率的积极价值,但需警惕对其过度依赖。

徐三山指出,AIGC技术运用于院线长片仍存在像素和稳定性的局限,还需更多算力与模型训练才能满足要求。他强调,面对数字洪流中的同质化风险,创作者必须保持独特的视听审美和内容标准。费思认为,AIGC虽能提升剧本素材整理效率,但其基于现有素材组合的生产模式缺乏创新,容易导致作品内容、画风趋同,乃至滞后,因此创作者更需发挥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创新力。胡睿提出,过度依赖AIGC会削弱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的亲近感,减少作品的作者性。
三位动画电影人认为,写出好故事的使命始终在人类身上。AIGC的本质是辅助工具,创作的核心仍取决于人类创作者的能力与判断。在技术变革中,创作者既要善用工具,更要坚守人性温度。

在11月14日的金鸡电影论坛·学术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围绕新技术环境下的电影本体论展开深度探讨。她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编剧、数字图像替代真人表演等技术的发展,人在电影工业与叙事中的核心地位正受到冲击。
戴锦华教授从媒介演进的角度分析,电影特性曾依托胶片介质确立,而数码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正催生新的电影属性与生产关系,其背后是现代社会的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动摇。另外,她特别指出了电影公共性的变迁:传统影院作为社会空间赋予了电影公共属性,而当下个人化的观影模式正在削弱这一特质,进而影响电影人对公共议题的表达意愿。
面对人类作为创造主体的失权、“未来纵深被透支”的现代文明的内在危机,戴锦华教授呼吁构建新的公共愿景与情感表达能力,并且提倡中国人应当从多元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区别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解决方案。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系统诞生于新技术革命之后,如何把握机遇是当代电影人的重要课题。
在另一场学术论坛中,学者们对电影技术变革展开多元讨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关注到虚拟制作与人工智能正推动电影工业由重向轻转型,大幅降低了大片制作门槛。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冀则强调,在技术带来不确定性的时代,电影人更应坚守体察社会弱势群体、挖掘动人故事的传统,以人文内核应对万变的技术革新。
据了解,由厦门市思明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厦门电影节有限公司主办的“2025年金鸡百花电影节·虚拟现实电影季”正在厦门磐基中心二层“金鸡虚拟现实电影季”XR展映快闪、厦门文化艺术中心深境未来XR电影馆进行,展现虚拟现实电影的最新成果。活动将持续至2026年2月28日,详情请关注“金鸡虚拟现实电影季”官方微博、公众号、小红书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