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海军的捷报接连传来
继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正式入列
中国迈入“三航母时代”后

11月14日
076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
也开启了它的首次航行试验
今天,中国海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挺进深蓝。回望这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征途,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福建人的身影从未缺席。
今天的《夜读》,就从一位让中国和航母有了交集的福建人讲起。
百年前,一个福建人的航母梦
陈绍宽,1889年出生于福建福州的一个海军家庭。受父亲影响,他与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少时,他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在军舰任职崭露头角,26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巡洋舰长。
虽然出身在旧时代,但他却是一位有国际眼光的海军将领。自1917年起,陈绍宽开始了约三年的旅外考察生涯,在国外,他目睹了英、美、法、日等列强假和平、真分赃的卑劣行径,切身感到强权即公理、弱国无外交的世界政治现实,加上接触了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激发了他献身海军、富国强兵的志向。

“一战”时期陈绍宽赴欧学习,看到英国的航空母舰感到震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目睹英国将巡洋舰“暴怒”号改装,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还见证了历史上第一次从航母甲板上起飞的英军舰载机攻击德军的实战。一个梦想在他心中深深扎根:中国,一定要拥有自己的航母和潜艇。
1928年,陈绍宽担任海军中将署长,他给国民政府呈文扩充海军,明确提出:“添造航空母舰一艘,约须2000万元”,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官方文件明确提出建造航母的具体计划。
然而,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他的宏图却因各种原因而搁浅。
从人才培养到军队建设
从进入海军学堂到卸任海军总司令,整整40年,他始终为“海军强国”的梦想奔走。
陈绍宽深知,人才是海军建设之本,他曾多次提出“训练人第一”的主张,他把目光投向家乡,在福州海军学校每年定期招收海军学员,并聘请英国海军教官到校任教。

船政学堂旧址。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在福州老家,陈绍宽的节俭和克己奉公是出了名的。为了建造军舰,他亲自带头,并要求海军上下都要勒紧裤腰带。

在陈绍宽故居大厅中央挂着两副匾额,分别是“两袖清风”与“一身正气”。图源:福州晚报
陈绍宽虽克俭于己
但他的航母计划是庞大的

中立者为陈绍宽。
1943年11月,他代表海军部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将中国沿海划为4个海军区,建设20艘航母。由于当时每艘航母造价达18亿,蒋介石没有接受这个计划。1945年8月,陈绍宽对规划作了修订,提出建造12艘航母,建造期限为30年,但由于内战开始,航母计划又一次落空。
即便如此,在海军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还是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建造了10多艘战舰,为抵抗日寇的侵略贡献出了一份力。
海军史上,还有这些福建人
在这条向海图强的道路上探索的中国人
远不止陈绍宽一人
八闽大地英才辈出
造就了“无闽不成军”的传奇

出生于福州的沈葆桢,被誉为“船政之父”。作为第一任船政大臣,他在福州建立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造船厂,装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舰队。出掌船政后,沈葆桢全力开展各项工作,使船政筹建大获成功。短短几年时间内,雄心勃勃的船政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艘钢甲军舰、第一支新式舰队、第一所海军军官学校、第一个航空工厂等。

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也是陈绍宽的引路人。1869年,10岁的萨镇冰考入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州马尾船政学堂。1909年,萨镇冰被任命为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海军总指挥。他上任后,立即开始实施自己深思熟虑的规划,将分散的南北水师合并,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并制定统一的官制、旗式、军服和号令,使中国近代海军的管理更加科学化。
不仅如此,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时期,一连十余位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均为福建籍。
……
中华儿女对于航母的憧憬和期盼
为圆梦之旅积聚了能量
如今
“三航母时代”来临
一个民族向海图强的百年梦想
正在变为现实

而陈绍宽等先辈们
那份百折不挠、矢志报国的精神
正薪火相传,激励着今天的中国海军
驶向更遥远的深蓝
来源:新福建综合央视新闻、福建日报、“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新华社、福建新闻联播、东南网、马尾的事儿等
编辑:薛颖、吴妃
审核:严顺龙、方婷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更多《夜读》文章,请持续关注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