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长达八米的剪纸版《清明上河图》
在长乐梅花镇惊艳亮相
剪纸艺人以刀代笔
用细腻纹路勾勒北宋汴京盛景
引来满堂喝彩
迅速成为当地热议的文化焦点
八百余个人物神态迥异、栩栩如生,车马行人络绎不绝;酒楼、茶馆、当铺等建筑错落有致,船上钉铆纹路清晰,店铺招牌的书法字迹更透着笔墨神韵,让人仿佛穿越千年时光,置身汴京的繁华街头。
这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出自梅花镇剪纸非遗传承人刘美寿之手,凝聚着他半年来的心血与赤诚。
“剪纸不只是手艺,更是情感的寄托。这幅作品是我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六十岁的刘美寿轻抚作品,眼中泛起泪光。“有人想买,但我从没动过心。这上面倾注了我半年的光阴,我想把它作为最特别的嫁妆留给我女儿。这剪的不是纸,是技艺,更是心意。”
创作中,刘美寿将多年深耕的书法功底与剪纸技艺无缝融合。“最难的是人物神态拿捏和书法字迹的剪纸呈现,每一刀都要稳,每一剪都要准。”他介绍,“我每天反复揣摩原作的笔墨意境与市井气息,力求每个细节都生动传神。”半年来,他每天创作超8小时,用掉三、四块蜡板,手指常被刻刀磨出水泡。这种近乎苦修的坚持,正是非遗传承人匠心精神的真实写照。
作为土生土长的梅花人
刘美寿的艺术创作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
他自幼便展露过人的艺术天赋
七岁起随母亲研习剪纸与扎风灯技艺
打下扎实功底
他勤奋好学
在深耕传统手工艺的同时
于14岁起
自学书法绘画
经年累月地刻苦钻研
让他的艺术造诣日渐精深
如今
他不仅是“梅花剪纸”
和“风灯”技艺的双料传承人
更在书法、绘画等工艺美术领域卓然成家
被当地人誉为“梅花古镇多产书法家”
多年来,刘美寿创作了大量展现当地特色的作品,《梅开五福》《军民渔畔情》《福门织网待渔归》《闽省屏藩》等优秀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承载着福州新区(长乐区)的历史文化记忆。
如今,刘美寿在坚持创作的同时,更致力于剪纸技艺的传承。他在梅花镇中心小学开设剪纸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剪纸、爱上剪纸,让这门古老技艺在福州新区(长乐区)这片土地上永续传承。”刘美寿的话语里饱含着对非遗未来的期盼。
这幅凝聚着匠心与深情的剪纸巨作
既是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
也是非遗创新的时代答卷
既是父亲对女儿的深情寄托
更是手艺人对家乡的赤子之心
在剪刀开合间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更是一个非遗传承人
用一生坚守诠释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