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囍”、“红砖小厝”盲盒、世遗景点“闽南红”砖雕装裱画……融入生活的红砖文创受追捧
闽南古厝的这块砖更红了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红砖不仅是泉州建筑的骨骼,更是闽南文化鲜活的图腾,承载着古厝的美学密码,也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与市井建筑的人文温情。
传承文脉,匠心造物。当千年窑火遇见现代设计,闽南红砖便挣脱了建筑的束缚。古老的红土气息,或以拓印的方式让泉州元素跃然纸上,或以创意产品的姿态走进衣食住行的烟火生活。
东西塔红砖拓印
拓印泉州景点 讲活世遗故事
红砖和泉州有着怎样的渊源故事?这要从它的“先天基因”说起。红砖古厝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它的诞生与闽南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闽南地区富含铁元素的黏土,在高温烧制后铁元素被充分氧化,使得烧制后砖的颜色呈红色,形成独特的“胭脂红”砖块。
红砖古厝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图为蔡氏古民居的红砖墙。
这一抹抹“胭脂红”历史上早有记载。据明代万历年间《泉州府志》记载:“其土赤埴,陶瓦器坚致耐久。”当地匠人发现,这种黏土烧制的砖块能够抵御自然环境的侵蚀,具备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故被大量使用在建筑物主体结构中。早在五代时期就已出现红砖建筑,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更推动了红砖技艺的成熟。此时,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商贾云集,红砖厝成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民间流传五代闽国皇后特许百姓使用皇家红色建屋,即“臭头皇后赐红砖”的传说,由此红砖厝在闽南遍地开花。
正是有着这样的本土元素,泉州人吴育琳以对红砖厝、红砖雕与生俱来的热爱,在保护传承红砖雕这门闽南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赋予其新的生命。他创作的红砖雕拓印图,用泉州十处景色表现对家乡的爱,紫云双塔、洛阳潮声、紫帽凌霄、笋江月色、清源鼎峙、三洲芳草、朋岭留云、凤麓春晓、星湖荷香、关锁烟霞……从一方小小的红砖,到一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充满了家乡情怀。
“晋江经验”红砖篆刻
悟空红砖拓印
除了泉州十景,吴育琳的创作还有更多的泉州意象。老君岩图案、“晋江经验”篆刻书法、弘一法师形象,还有去年火热的开元寺悟空图案……他让一块块闽南红砖,成为传播闽南文化的载体。一纸创意,背后却是吴育琳的几十年功力,他从13岁开始学习篆刻,逐渐掌握红砖雕刻技艺,了解各种红砖的特性,作品渐渐为人知晓、喜爱和收藏。
在文创IP领域,红砖创意品不断推陈出新。4月,闽南非遗文创馆正式出品泉州22个世遗景点“闽南红”砖雕装裱画。而泉州一家文创公司则推出“红砖小厝”系列盲盒,每个盲盒里是一座微型红砖古厝模型。而泉州台商投资区海丝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也打造了会动的洛阳桥八音盒,仿出千年桥基,还原洛阳古街的红砖古厝,让市民和游客把世界遗产点的壮美捧在手心。

文创拖鞋采用闽南古厝红砖的温润色调
化身文创用品 推火红砖文化
刻刀如笔展技艺,红砖作画铸匠心。吴育琳除了通过红砖向世人传播和弘扬闽南文化外,还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打造红砖文创品。“闽南砖雕艺人的记录几乎没有,除了惠安的县志里有过寥寥几笔留有砖雕匠人的记忆,其他地方再找不到有价值的记录。”他觉得,这是因为闽南砖雕没能融入日常生活,价值只能更多地以建筑装饰材料的形式体现。吴育琳决心改变,这些年,各类生活化的红砖雕文创产品在他的巧手下被开发出来,这些文创产品雕刻精美、图案丰富,实用性强,他也成为泉州红砖文创产品研发的先行者。
红砖茶盘
结婚纪念品红砖“囍”
位于花巷泉州工艺美术合作社的工作室,各种各样的红砖文创品,茶盘、杯托、摆件陈列其间。他还设计了有创意的结婚纪念品红砖“囍”。“红色的砖寓意着喜庆和对婚姻的专一,上面还能刻上夫妻姓名,很有纪念意义,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他说。
红砖杯垫浓缩了众多泉州文化元素
在实用器物领域,红砖创意品展现出“粗粝与精致并存”的特质。越来越多的泉州文创者致力于开发红砖文化。设计师们保留红砖的天然肌理,将其切割、打磨、上釉,制成茶具、餐具与家居摆件。在古城,有一家文创品实体店展示了不少红砖文创品,一套红砖茶具尤为巧妙——壶身采用“出砖入石”的纹理,壶盖的造型复刻了闽南古厝的燕尾脊,注入热水时,红砖的微小气孔能吸附茶香,也让每一口茶汤仿佛染上闽南土地的味道。闽南红砖杯垫的设计非常独特。它通常采用简约而不失时尚的风格,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有些杯垫上会雕刻出闽南地区的特色建筑,有些则刻上纳福吉言。
升级色彩材质 带热研学体验
作为红砖创作的一种延伸,拓印是将红砖的肌理转化为纸上艺术的魔法。当宣纸覆上红砖的表面,墨汁渗透纸纤维,那些被岁月打磨的纹路、被风雨侵蚀的痕迹,便一一呈现在纸上,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与红砖的对话。如今,红砖拓印成了泉州研学的创意课程。
小记者体验红砖文创
福建省润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翔走进泉州的校园,在研学课程中常常讲到红砖文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以红砖为切入点,讲述泉州古建之美,拓印让孩子有更深刻的印象,在乐趣中感受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也有外地学校组团体验红砖拓印,孩子们将拓印好的作品剪成燕尾脊的形状,贴在贺卡上送给家人,让这份带着温度的礼物,传递着闽南的温情。”他期待有一天,泉州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红砖拓印纳入校本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本土文化。
不仅研学机构,景区也不断挖掘红砖研学内涵。晋江梧林传统村落闽南红砖古厝、番仔楼林立,依托这样独特的建筑景观,今年暑假,景区开设《当红砖遇上拓印:泉州景点竟在纸上“活”了过来!》的研学课程,专业老师带领学生们了解红砖拓印的背景、红砖在闽南建筑中的运用及意义,通过动手体验,学习红砖拓片的流程,提高动手能力,更真切地体会到“一砖一瓦皆故事”。
簪花围红砖拓印
红砖拓印一般以黑色为主,载体一般是宣纸,吴育琳运用了红砖色彩拓印,升级了材质。“你看,这个簪花围红砖拓印,在色彩和材质上都有创新。我们把单色升级为五颜六色,载体变成扇子。游客来泉州,戴上簪花围,再体验一把簪花围拓印,是一种难忘的旅游记忆。”吴育琳将创意融入红砖拓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
自带吉祥寓意 唤醒闽南记忆
红砖文化是在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产物。泉州人将对红砖的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民间红砖厝的外墙,除了整面墙都用一块块红砖砌成外,有的连窗户、门堵等处的圆雕、浮雕、透雕等装饰也都采用红砖。
从唐代的窑火到当代的创意品,从古厝的砖墙到纸上的拓印,闽南红砖走过了千年岁月,却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如何将生命力延续,泉州红砖文创工作者用心血传承红砖文化。
红砖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业内人士认为,文创品确保产品在美学、功能和文化传播上的三重价值。以传统工艺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设计,应从传统制造工艺的现实需求出发,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使工艺或产品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将文创产品的实际使用功能通过设计语言和外在表现形式传递给用户。红砖作为古厝的建筑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物质实用功能,在文创产品的转译运用中,也应当重视功能价值的创新。同时,红砖纹样的丰富程度或内涵还能代表屋主的文化素养及社会地位,可将纹样蕴含的吉祥寓意概括总结为“福禄寿喜”四个方面,用以指导后续的文创设计方向,通过实用价值和美好文化让红砖文创品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