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肝脏研究学会近日发布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推介了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三区毛乾国、梁惠卿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个体化干扰素治疗预防慢乙肝不良结局”。
这是该指南在全球范围内仅推荐的两项干扰素治疗预防慢性乙肝不良结局的研究成果之一,并且是中国大陆唯一。
1
国际认可的临床贡献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是世界四大肝病学术组织之一,其临床实践指南是全球肝病诊疗的重要基准。新版指南包含10个主题章节、41个临床问题的112条推荐意见,引用了778项研究成果。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三区团队的方案从全球众多研究成果中脱颖而出。该项研究始于2004年,团队致力于预防慢性乙肝的不良结局,开展了系统性的临床研究。
团队创建的个体化干扰素治疗方案,显著避免了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等慢性乙肝不良结局的发生。
2
十三年磨一剑的研究历程
这项成果的诞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毛乾国、梁惠卿教授团队潜心十余年,默默致力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个体化治疗研究。
在科室学科建设和团队培育过程中,老一辈专家毛乾国、梁惠卿、唐金模、杨嘉恩等以身作则,为年轻医生树立了榜样。后起之秀吴春城、陈悦、张满英等医生也在团队中快速成长。
团队始终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患者获益为目标,将研究做在临床一线,成果写在病床旁边。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结出硕果。
3
团队协作与学科建设
肝病三区注重学科可持续发展,在老中青三代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团队不仅关注临床研究,还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这种全面发展模式为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坚实保障。
通过二十余年的努力,肝病三区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肝病防治团队,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三区团队创建的个体化干扰素治疗方案不仅已造福众多中国患者,更通过国际指南的推介,将为全球慢性乙肝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