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10条措施》,其中包括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等。自2014年9月16日起,位于晋江市金井镇的毓英中心小学便设立了“周四无作业日”,至今坚持了11个年头。昨日下午,记者前往该校一探究竟。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雯 杨泳红 丁荣汉 实习生 洪韦诗/文 受访者/图
学生:自主规划快乐多多
“今天没有书面作业,又能尽情读我喜欢的课外书了!”昨日下午,六年级学生谢垣恺谈及放学后的安排时,难掩兴奋。这个“小书虫”坦言,平时放学后,他总要忙着完成作业。而一到周四,他都能安排出至少一小时,沉浸于《海底两万里》《童年》等课外书中。此外,在父母的支持下,他还报名了自己感兴趣的特色课程,用以拓展知识面。
同样对周四充满期待的,还有同为六年级学生的洪泽森。当天,他早早约好两名同伴,计划回家后到小区里骑车、打排球。对这个“运动少年”来说,周四早已成为他每周固定的“运动日”,常常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在家门口锻炼。“大家都很期待这一天,因为能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他说,由于周四不布置作业,从下午的学校少年宫活动开始,同学们能全心投入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回家之后还能继续发展各项爱好。“爸爸妈妈也都很支持,认为这样既能减轻学习压力又能培养爱好。”
培养兴趣爱好也是许多学生的选择
阅读、运动、做家务、学书法、练钢琴……在同学们开心的讲述中,记者听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周四夜晚。从这些讲述中,记者也感受到,对于学校实施了11年的这一“创新”规定,学生与家长是广泛认可与支持的。
家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无作业日’为孩子拓展能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作为该校教师、同时也是本校三年级学生家长的陈老师,对“周四无作业日”有着双重认同。他观察到,女儿基本能在课堂内消化知识,并对这一天有着清晰的自主规划。“比如除了固定的阅读,她甚至主动提出练习奥数。”当然,考虑到小学生的自觉性有限,他会着重引导孩子规划时间,并在亲子互动中加入“二十四点”等益智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培养兴趣爱好也是许多学生的选择
“‘无作业日’这个制度已经十多年了,我们做家长的早就习惯了,也全力支持。”三年级家长蔡女士的两个孩子均受益于该政策。她告诉记者,家人和孩子做了约定,周四回家后优先完成口算练习、体育运动、阅读等“规定动作”,剩余时间则由他们自主支配。她透露,自己曾考虑为孩子报兴趣班,但最终因孩子不感兴趣而放弃。“比起学习,我始终认为健康更重要,所以我们选择尊重孩子们的意愿,让他们多做喜欢的事。”
利用周四运动娱乐
“‘无作业日’减轻了我下班后辅导功课的压力。”三年级五班王同学的妈妈用“轻松安心”形容这一天的感受。她坦言,随着孩子升上三年级,课后作业带来的焦虑开始悄然蔓延,而周四则给了孩子一个“过渡期”,无论是与同学在小区运动,还是在家搭积木、做科学小制作,孩子都能得到充分放松。令她惊喜的是,孩子开始自主整理起房间和书桌,动手能力与自主性较二年级前有明显进步。“对于家长而言,下班后无需‘兼职’陪写作业,有更多时间处理个人事务,减轻了熬夜加班的情况。”王同学的妈妈感慨,“无作业日”堪称一周学习中的“亲子关系调和剂”,不仅还给孩子自主探索的乐趣,也让亲子陪伴回归轻松与温暖。
学校:减负提质赋能成长
“‘无作业日’并非放任,而是赋能。”毓英中心小学副校长陈一真告诉记者,2014年秋季学期甫一开学,学校便给全校学生送上一个“减负大礼包”,其中最亮眼的当数“周四无作业日”。在这一天,老师不会布置任何书面作业,将课后时间交由学生自主规划,发掘和培养兴趣爱好。
“在我之前的教学生涯中,从没听说过‘无作业日’,因此刚调动过来时真是又惊喜,又有点手足无措。”五年级语文老师许阿英笑着回忆道。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她开始深入钻研教学设计,通过统筹课程、调整课堂节奏,如在周四课上集中梳理和巩固前几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实现了“零作业”与高效查缺补漏的统一。在她看来,“周四无作业日”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确保学生真正内化吸收知识。
六年级数学老师李文栋则表示,老师们周四不留书面作业,周五早上便也无需批改,节省下的时间可以更从容地安排教学计划。“说实话,一想到明天是周五,心里一下感觉轻松多了,面对教学和同学们也更游刃有余,这对我们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减负’呢。”
每逢周四,学校就会换上“无作业日”引导标语。
“‘无作业日’在我校已坚持11年,如今恰逢教育部政策东风,我们将借此契机,推动此项举措更加完善。”陈副校长表示,学校将继续秉持“无作业、有规划”的理念,通过家校协作,引导孩子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培养其自主管理能力,让自由时间真正成为成长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