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1月13日讯(通讯员 胡伦儒) 近日,一块“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单位”的牌匾,在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有限公司某部门悬挂了6个月后被摘下。这起罕见的处置,并非该部门授牌后出现新问题,而源于一员工人事调动时,过往的违法记录如同“随迁行李”,在授牌之后被“引爆”。
风险“盲迁”:谁为“带病流动”负责?调查确认,该员工的违法问题发生于2019年12月,其在原单位任职期间,曾因违法行为已受到公安机关行政处罚。然而,这一信息在人事调动过程中未被作为关键廉洁风险信息向调入单位移交,形成典型的“风险盲迁”,导致现单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获评示范荣誉,直至该公司纪委收到上级单位转交的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名单时才发现。
摘牌事件打破了“新单位不究旧账”的传统观念。该公司纪委书记牛春忠分析指出:“此事件迫使我们必须建立跨单位的管理责任追溯机制,调入单位对新进人员的背景核查负有主体责任,不能因信息壁垒而免责。”
此次摘牌,标志着该公司廉政监管从“静态评审”向“全周期风险穿透”的模式转变,实现从“个案处理”到“制度重构”。据悉,该公司目前正据此案紧急制定《国企人员调动廉洁背景审查规范》,建立“强制披露、主动核查、双向问责” 的闭环,更加明确调出与调入双方的责任,将调出单位的告知义务与调入单位的核查责任制度化,从根本上杜绝“风险盲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