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媒体看周宁 | 森林“四库”重要生态理念的周宁实践
2025-11-13 19:39
生态周宁
福建省宁德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宁德市周宁县是森林“四库”重要生态理念的孕育地。1988年6月,习近平赴任宁德地委书记,他深入调研闽东九县及毗邻的浙南地区,开启了探索闽东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1988年7月7日至1989年1月3日,习近平同志先后3次深入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称赞黄振芳一家为闽东绿化带了一个好头。习近平在后来收录于《摆脱贫困》一书的《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中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必须把振兴林业真正摆上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这是他首次提出森林“四库”重要理念。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又指出,绿化祖国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从森林“三库”到“四库”,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丰富,森林“四库”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森林的多重功能和综合效益,阐明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近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了系统部署。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近年来,周宁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好山好水好生态成为发展的最大底气。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周宁县将“养绿”作为践行“森林是水库”理念的核心举措,通过系统性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不断厚植生态底色,强化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以林涵水,夯实绿色根基。周宁县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与森林精准提升工程,筑牢水源涵养的生态屏障。作为“四库”重要理念的孕育地和实践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96%。近年来,以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周宁县统筹推进“治山理水、显山露水”工程。2024年,全县完成植树造林8838亩,森林抚育20161.7亩,封山育林6460亩,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智慧管护,守护绿水青山。周宁县构建“智慧管护”体系,为“森林水库”保驾护航。全县建立覆盖123万亩林地的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266名各级林长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2024年,建成全省首个森林资源智慧监测标准化示范区,引入无人机巡护等科技手段,实现重点区域精细化巡查。数字化正在转化为守护林业生态安全的现实生产力。法治护航,筑牢生态屏障。周宁县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四长”联动协同机制,让“生态绿”与“司法蓝”深度融合。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示范地建设,通过“损害赔偿+补植复绿+异地修复”的生态修复模式,累计补植复绿近12万株,推动修复被毁坏环境达1090余亩,有效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为森林功能的持续发挥提供法治保障。 周宁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森林“钱库”功能,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多元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林种林养,立体开发增效益。周宁县立足区域林地资源,科学规划林下空间,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入股,推动林药、林蜂、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达9.55万亩,参与建设的林业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家,从业人数超过1万人,2024年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3.25亿元。此外,周宁县在林地推广“果—禽—蔬”“猪—沼—茶”等绿色立体循环发展产业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提升。农旅融合,全域共建兴产业。周宁县作为福建省首批全域旅游试点县,2021年出台《周宁县激活全县文旅消费市场的6条措施》,旨在解决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堵点与痛点问题,释放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旅消费持续恢复。推进林业与康养、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采用“跨村联建”“村企共建”等模式,整合沿线村庄资源优势,推动虹潭桥修复、特色民宿、水上娱乐等项目落地,带动联建村共享发展红利。如礼门乡陈峭村依托传统村落和森林景观,发展民宿10余家、农家乐5家,年住宿收入突破100万元,生态旅游成为村民增收新引擎。
周宁县深入践行“森林是粮库”的重要理念,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木本粮油、林下食材,探索出了一条“藏粮于林”的新路径,构建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森林真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绿色粮库”。振兴油茶,做强木本粮油。周宁县将木本粮油作为保障粮油安全的重要产业,通过科学规划与政策扶持,推动锥栗、油茶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纯池镇锥栗种植面积2万多亩,占全县总产量的2/3。礼门乡梅度村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种植面积2000多亩。通过投入专项资金、发放种植补贴,组织专家入村入企提供精准服务,有力推动低产油茶林的改造,有效转变了以往“人种天养”的粗放模式。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木本粮油产业从分散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不仅提升了产业效益,更增强了区域粮油供给的韧性和安全性。林间耕作,拓展立体粮仓空间。周宁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与高山特色农业,将森林环境与耕地资源有机结合。一方面,探索林药、林菌、林蜂等复合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培育高价值生态食材;另一方面,用好高海拔高森林覆盖率形成的冷凉湿润环境,发展高山马铃薯产业。依托落地周宁的国家南方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引进300多个马铃薯种质资源开展育种工作。2021年,周宁高山马铃薯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打造“周宁有鲤”区域公用品牌,显著提升了周宁农林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附加值。
周宁县通过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等措施,为森林碳汇能力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政府主导的碳汇交易与市场化的金融创新,盘活森林碳库,将其固碳潜能转化为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充分释放森林“碳库”的价值。政府主导,开展碳汇交易。周宁县探索建立涵盖审核、备案与交易的县域林业碳汇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引导林农对列入禁伐计划的商品林进行碳汇项目开发。县人民政府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福建)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启动了“绿色金融助力周宁‘三库+碳库’重要理念实践创新项目”。在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下,双方共同推进了县碳中和林开发项目(一期)。金融创新,盘活碳汇资源。周宁县以金融创新为驱动,精准盘活林业碳汇资源。针对林农和合作社面临的融资难题,2022年,县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以未来碳汇收益权为质押的“碳汇贷”,为县域范围内拥有林业资源的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专属金融产品,后洋村以林木碳汇价值为质押,成功贷款10万元“碳汇贷”。为提供组织与机制保障,县农信社设立了全省首个“森林四库联动专营银行”,派驻金融助理下沉乡村,提供“一林一策”的精准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末,农信社已累计发放“碳汇贷”52户、1484万元,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持续注入金融活水。



图文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二审:魏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