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每周体育课不少于4节;义务教育课间为15分钟、实现“每天1节体育课”目标;游泳逐步普及进校园;开发“一县一品”闽南传统体育课……11月12日,记者从泉州市教育局获悉,《泉州市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已正式印发,围绕“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出系统性改革方案,从课程、师资、活动、保障、评价五大方面为中小学体育工作划定“硬标准”。
亮点一
课程“刚性锁定”
高中每周体育课不少于4节
《措施》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实现“每天1节体育课”的目标,未达标的学校须在“十五五”期间制定分步实施计划;高中每周体育课不少于4节,无体育课当天须安排45分钟以上锻炼,未来还将探索高中每天1节体育课。同时,以“刚性要求”杜绝体育课被挤占,切实解决“课表有体育,实际被占用”的问题。
在时间保障上,学生每天校内综合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大课间不低于30分钟。针对课间15分钟,《措施》特别强调“杜绝华而不实”,鼓励学生真正“动起来”,而非形式化活动。
在内容上,推行“基础+特色”双轨教学。“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成为义务教育必修课,高中阶段须选两项;游泳项目将逐步普及,鼓励小学生在暑期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各地要按“一县一品”开发校本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8课时,推动闽南武术、非遗体育等项目进校园。
教学模式上,提出“学练赛一体化”,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密度不低于50%。学段分层明确:1~2年级以兴趣为主,3~9年级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专项化培养。
亮点二
师资“扩容提质”
待遇与主科看齐
针对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不强的问题,《措施》打出“扩容+提质+激励”组合拳。
人员补充方面,除加大招聘力度外,还创新推出“兼职教师制度”,鼓励有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转型。省级及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须在3年内新增1个专职教练员编制,并招聘一级及以上退役运动员。
待遇保障方面,明确课间活动每天计1课时、课外体育活动每周计2课时,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服装费每人每学年不低于500元。
亮点三
活动“全员覆盖”
构建三级赛事体系
《措施》推动校园体育从“少数参与”走向“全员覆盖”,构建“市—县—校”三级竞赛体系。市教育局、体育局每年举办单项赛事,各县(市、区)打造“一县一品”特色赛事,学校每学年须举办2场运动会——1场田径运动会、1场全员参与的体质健康测试。
班级赛事也将常态化:小学每班每学年不少于3场,初中不少于2场,高中不少于1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上场机会。
此外,推动专业运动队、职业俱乐部进校指导,还将建设“县级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监测中心”,每年对学生体适能、视力进行全覆盖监测。
亮点四
保障“托底赋能”
推进场地共享与体教融合
硬件方面,加大体育场地投入,鼓励建设“智慧操场”“智慧体测室”,并探索“校校共享、校社共享”机制,盘活闲置游泳馆等资源。对长期闲置造成浪费的学校将严肃追责。
经费与安全方面,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鼓励社会资助。体育课程须融入安全教育,定期排查器材隐患,鼓励学校为参赛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措施》还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市队校办”试点,允许试点中学自主招生,畅通体育特长生升学通道。
亮点五
评价“硬核督导”
引入AI体测系统
《措施》建立全维度评价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技能、课程开设、教师教学质量等作为核心指标,引入“AI体测识别系统”为学生建立“一生一档”电子档案。
督导方面,将体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重点,对“阴阳课表”、政策落实不力的学校“一经查实,通报问责”,以严监督确保政策落地。
《措施》结合泉州特色,推出“可操作、可考核、可追溯”的实施方案,旨在让体育真正融入学生日常,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育人目标,为泉州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运动基石”。
为体育课“硬核”升级叫好
泉州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政昨日出台,从课程、师资、活动、保障、评价五大方面为中小学体育工作划定“硬标准”。
这份“硬核”体育新政,来得正是时候。曾几何时,体育课常常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课表上的体育课,不时被主科“借用”;宝贵的课间十分钟,也常因“不准跑跳”的禁令而静默无声。如今,“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刚性要求,彻底堵住了课程被挤占的后路;“课间严禁摆样子”的直白规定,则是对孩子奔跑天性的真诚释放。这不只是课时数的简单增加,更是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地。
健全的人格,离不开健康的体魄。游泳课逐步走进校园、开发“一县一品”闽南传统体育课程、打造三级赛事体系和全员运动会……这些举措赋予体育课深厚的趣味与文化内涵,更是任何书本都无法替代的成长必修课。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等政策陆续出台,旨在推动学生全面而健康地成长。泉州的新政,正是对教育本质的有力回归。强健的体魄、坚忍的意志、协作的精神,这些品质将成为孩子们迎接未来挑战最坚实的底气。
体育锻炼必须从小抓起。运动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会少一些。我们在为体育课“硬核”升级喝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落地,仍需持续的资源投入、严格的监督机制以及全社会的共识形成。一副强健的身板,是孩子一生幸福与奋斗的基石。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在阳光下奔跑,让汗水不仅洒在考核表上,更浇灌出他们强健的体魄和昂扬的精神。这才是教育本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