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以中医药文化赋能教育改造
2025-11-13 10:07 福建日报新福建 原创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治未病的预防观、辨证施治的实践观等深厚智慧,其“身心同调、标本兼顾”的核心理念,与教育改造中“思想转化、行为矫正、身心调适、社会回归”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改造中发挥独特效能,为思想重塑与行为矫正注入持久动力?近年来,在民盟福建省委会和省监狱管理局的指导下,宁德监狱立足闽东中医药独特资源禀赋,创新推动中医药文化与罪犯教育改造深度融合,探索打造“六疗”(体疗、心疗、诊疗、食疗、音疗、技疗)特色改造品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改造体系,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教育改造的实践路径。

image.png

  体疗心疗协同赋能,以文化凝心聚改造动能

  立足闽东千年中医药文化积淀,联动省卫健委、宁德市中医院等专业力量,构建“体疗强基、心疗润魂、协同赋能”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改造体系,让体疗与心疗深度融合贯穿教育改造工作全程。

  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正课教育,借助内部广播、电视台定期推送《中华医药》《中国中医药大会》等优质内容,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普及修身养性的养生理念与人生智慧。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主题宣传,组织知识竞赛、经典诵读等活动,让中医药的身心养护智慧渗透日常,在化解矛盾、提升改造积极性上成效显著。

  以“动养身、静养心”逻辑,将中医简便养生方法与心理疏导技术融入日常。体疗方面,以经络养生徒手操为每日工间操,每周开展八段锦、太极拳等实操教学;心疗方面,践行中医“心药医心病”理念,结合中医心理学、正念等手段疏导不良情绪。体疗“强基”与心疗“润魂”形成互补合力,成为激发主动改造内生动力的重要支撑。

  诊疗食疗联动护航,以健康筑基促改造提质

  立足中医药文化“治未病”“辨证施治”核心思想,以诊疗、食疗联动为关键抓手,通过治养结合的实践路径,精准守护身心健康,为教育改造筑牢健康基础。

  投入100余万元建成“德安中医门诊室”,与宁德市中医院建立协作机制,针对慢性病、皮肤病多发特点,每周邀请神经内科、皮肤科等专家坐诊,药方由院方代煎配送。常态化开展“春风义诊”,组织20余名专家设立8个中医诊疗台,提供体质辨识、健康咨询、辨证施治等服务。

  秉持“药食同源”理念,将食疗养生融入日常生活,定期发放生脉茶、金银花等应季中药饮品,科学推出“时令菜”“健康餐”,通过四季膳食调养舒缓焦躁情绪、改善身心状态。诊疗的“精准施治”与食疗的“日常养护”形成协同合力,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外诊医疗费用累计同比降低153万元。

  音疗技疗融合提质,以技艺立身助社会回归

  以音疗、技疗深度融合为抓手,将身心调养与技能培育有机结合,既通过中医特色疗法舒缓情绪,又以实用技能筑牢回归根基。

  在音疗实践中,监狱深耕中医五音疗法,在晨起、餐后、就寝前精准播放对应音调音乐,实现疏肝解气、调理身心的功效。组建“平安”合唱团,将“角、征、宫、商、羽”五音谱曲创作歌曲《良药》,在音乐熏陶中增强自我调养能力、提升改造生活质量。

  技疗层面聚焦实用技能培育,打造3000平方米“山海百草园”,联合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开设全省监狱首个中草药种植学科,探索覆盖种植、管理、采收、加工全流程,邀请高校教授授课,帮助改造人员掌握专业种植技术。同时升级书法室、音乐工作室等现有载体,增设插画、泥塑、戏曲等特色课程,在技能学习中调适身心、练就一技之长。

  这些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当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应用,立足教育改造实际,积极探索将中医药文化精髓融入教育改造全过程,走出一条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特色矫治之路。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