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画由AI生成
闽江潮涌,丹桂飘香。
11月2日—9日,2025年海外华文作家福建采风活动在福建举行。本次活动以“侨聚福建 华笔书新”为主题,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闽声》杂志社承办。


作家们在永泰县嵩口镇留影
来自美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位海外华文作家齐聚福建,开启自然与人文之旅。




右下图源:福州名城
从武夷山的九曲溪畔到嵩口古镇的青石板路,从建阳的考亭书院到福州的三坊七巷,作家们用脚步丈量八闽大地,用笔墨记录福建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与发展之新,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注入鲜活力量。

山水画卷

南平晚风,来自苍翠的山岭。
吹过江畔的落羽杉,吹过千年的梦。
若有泪,也被这黄昏拭去。
若有愿,便托付给南平晚风……
雨中漫步南平闽江畔,澳大利亚华文作家贾西贝即兴写下的诗句,道出了海外华文作家们初见八闽山水时的心动。

斜溪村风光(图源:新顺昌)
11月3日,采风团首站抵达南平市炉下镇斜溪村,这里青山环抱、碧水穿村,亲水步道蜿蜒其间,乡村民宿错落有致,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画卷在作家们眼前铺展。



作家们走访延平留影
在“炉下之问”展示馆,一张张老照片与如今的实景图形成鲜明对比,清晰勾勒出当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走进南平化工厂和南纸1958创业园工业记忆馆,老旧厂房变身文创空间,废弃设备化作艺术装置,传统工业与现代文创的有机融合,让作家们感受到福建生态转型中的创新智慧。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武夷山九曲溪的竹筏漂流将采风活动推向一个高潮。乘竹筏顺九曲溪而下,碧水如镜,玉女峰、大王峰静静倒映,白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船工悠扬的山歌与潺潺流水交织成韵。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所有创作灵感都被唤醒。

武夷九曲风光(图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
来自马来西亚的华文作家辛金顺凝视着两岸层峦叠翠,即兴写出诗句:
一道清溪九曲回,
棹歌如梦翠屏开。
水云到此思相会,
天上人间恋去来。
字里行间满是对武夷山水的眷恋。
福建的山水之美,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成果,到闽江流域的系统治理成效;从古村落的生态活化,到工业遗址的绿色转型,作家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赞。



作家们在拍照打卡留念
“福建的生态保护成就让我震撼。”
荷兰《联合时报》专栏作家、欧洲新移民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梦娜表示,
“这里的绿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
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每一处风景都是创作的富矿。”

文脉绵长

东周出孔丘,
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
泰山与武夷。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的这句评价,道出了朱子文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
朱子文化作为福建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此次采风的重点。


循着朱子的足迹,感受千年文脉绵延
在建瓯“三朱”建筑群,作家们循着朱子的足迹,在古宅深院中感悟“格物致知”的哲学智慧;在建阳考亭书院,泛黄的典籍、古朴的讲堂,讲解员细说“闽学”从这里发源、传播的历程,让作家们深切感受到千年文脉的绵延不绝。

作家们在朱子雕像前聆听讲解
“理学强调的伦理秩序、宗法观念、耕读传家,通过一代代学子的传承,深刻塑造了福建人重教育、守礼仪、崇宗敬祖的集体性格,并沿着闽江,漂洋过海影响东亚。”
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弓也直驻足于讲学旧址前感慨道,
“来到此地,
对‘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有了更直观的感悟。”


右上 | 考亭书院石牌坊
左下 | 作家叶常银在古籍前驻足
作家们发现,朱子文化并非尘封于古籍的故纸堆,而是浸润在福建人日常生活中的鲜活基因——乡村祠堂的家训楹联、学堂里的尊师重教传统、百姓口中的处世箴言,都彰显着这一思想体系的深远影响。

参观建阳中国建盏文化展示中心
除了朱子文化,福建的茶文化、建盏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样让作家们流连忘返。在建阳中国建盏文化展示中心,作家们了解了建盏的历史,见证了建盏从制坯、上釉到烧制的完整工序。
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
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
万匹之物也(价值等同万匹绢)。
——日本室町时代《君台观左右帐记》
来自日本樱美林大学的外籍教师王海蓝表示:
“建盏代表着宋代美学的巅峰,
它和朱子思想一样,
都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左三 | 作家们在品鉴福建茶
右图 | 茶园内的茶树( 图源:茶道CN)
在武夷山,作家们走进茶园,听茶师讲解制茶工艺,在袅袅茶香中感受茶文化。
“茶不仅是饮品,更是文化载体。”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庄雨一边拍摄制茶过程,一边感慨,
“从种茶、制茶到品茶,
每一步都藏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这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武夷秋色(图源:大武夷文旅)
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更让作家们体会到“山水载文脉”的深意。
“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的交融,让福建的文脉更具生命力。”欧洲华文笔会副会长、《欧华文学选刊》总编辑安静表示,
“这种文化厚度,
正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核心底气。”

古今交融


大樟溪畔秋色宜人(图源:永泰微旅游)
采风后半程,作家们从永泰嵩口古镇到福州三坊七巷,从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到现代侨乡街区,在古今交织的场景中,感受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开放活力与人文底蕴。
在永泰县嵩口古镇,明清时期的民居、庙宇、商铺沿溪而建,蜿蜒的鹅卵石街道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在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作家们漫步其间,感受到福州作为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包容。
“每一栋建筑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记录着福建与世界的交流过往。”
美国华文作家黄宗之说。
三坊七巷则让作家们触摸到侯官文化的深厚积淀。法华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欧洲文艺》执行主编唐铁华参观完后感慨道:
“每一扇门后都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里不仅是建筑博物馆,
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启蒙的缩影。”

侨笔传情


朵拉(右)在南纸记忆馆倾听讲解员讲述南纸往事
“此次回乡,看到福建的发展变化,更感受到中国的强大。”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画家朵拉激动地说,自己一直通过文字和绘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这次采风让我有了更鲜活的素材,
也更自豪于中华文化的魅力”。

香港文学杂志社总编辑游江
香港文学杂志社总编辑游江曾在十年前带领美国网络作家来闽采风,此次故地重游,他感慨万千:
“十年间,福建的生态更优、
文化更活、发展更快,
这种变化让侨胞倍感自豪,
也为我们的创作注入了新活力。”
在11月7日的座谈会上,作家们纷纷表示,福建作为朱子故里、茶文化发源地和生态示范省,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是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库。大家倡议成立“同心福笔会”,加强福建与海外文化界的交流,助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文化新篇章。

带着满满的福气与灵感,华文作家们表示,将把福建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发展之新融入创作,让更多海外读者认识福建、了解福建,让中华文脉在跨文化传播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