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瓦黛墙映翠峦,古碑古寺记流年。调研组的足迹追随着光阴的痕迹,晨曦微露时,镇海卫海防遗址的青砖黛瓦,在晨光中泛着岁月打磨的柔光。城墙斑驳如皴染的古画,每一块青砖都浸着时光的风霜,指尖轻触,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威固边陲”的铁血荣光,在岁月中静静流淌。
调研组的目光一触及城隍庙,便被那扇朱红大门牵住了思绪——门面虽染岁月斑驳,却依旧凝着跨越时光的庄重肃穆。飞檐之上,瑞兽守护千年,任凭风雨侵蚀肌理,坚守着数百年的承诺。
“这座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镇海卫城落成五十余年建!”隆教畲族乡干部从城隍庙引出镇海卫城的过往,为调研组铺展这段尘封的历史。他细数着江夏侯周德兴督建的这座海防要塞,如何与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并列为明初四大名卫,话语间满是敬畏。抬头望去,“雄镇海疆”的匾额悬于梁上,虽历经风霜磨洗,字迹间难掩凛然正气。
“当年的镇海卫,既是东南海防的坚固屏障,也是为月港商船护航的重要枢纽。”乡干部如数家珍,“军民们为祈求海境安宁、城防稳固,便筑起了这座城隍庙。每逢海船启航,船员们总会来此焚香祈福,缭绕的香火里,藏着无数家庭对归人的牵挂,更藏着闽南人‘向海而生’的果敢与勇气。”
步入殿内,“威灵显赫”的匾额字迹苍劲有力,两侧壁画生动再现了“护航御寇”的传说。调研组成员耳畔似闻当年海船回归的风涛声,眼前似见军民共赴城隍庙谢恩的热闹场景。空气中仿佛仍萦绕着香火的余温,那是海丝贸易里,“平安”二字最真挚的精神寄托,在岁月中静静流淌,温暖了时光,也照亮了先辈向海而行的征途。
走出城隍庙,未及数步,孔庙便在暖阳中款款映入眼帘。红瓦覆着岁月的清霜,白墙映着天光的澄澈,在暖融融的阳光里漾开几分温润清雅。庭院中那几株古柏,树影婆娑摇曳,沙沙声里仿佛裹挟着千百年前的朗朗书声,穿越时光在耳畔轻绕。“镇海卫建城后,便筑此孔庙,意在兴学育才,教化军民,让文脉与城防共生。”镇村干部走到大成殿前的碑刻旁,细细道来,儒学文脉如何滋养一方水土。黄道周为镇海卫军籍,其忠义治学之风彪炳千古;明代理学家陈真晟在此倡导“心学正教”;阳明弟子陈九川重校《传习录》并与聂豹重刻传播;阳明后学李材戍卫时强调正心修身;何楷亦曾在此留下治学足迹,他们均为当地乃至福建带来清新学风。调研者围绕“海丝文化与地方人文的共生之道”展开热烈研讨,明代海丝鼎盛之时,月港不仅是大航海时代环中国海上贸易中心,更是多元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汇集地。孔庙便成了中华文明传播的枢纽,闽南文化传播中与外来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绽放出别样光彩。
这里曾设义学,不仅滋养当地子弟成长,更向往来商人的子嗣敞开大门。儒家“礼义仁智信”的儒雅风骨,与闽南人“爱拼敢赢”的开拓豪情在此交织,慢慢沉淀为这片土地独有的人文底色。步入殿内,孔子牌位庄严肃穆,科举匾额依旧能见昔日文风鼎盛的模样。调研组成员目光流连于殿内的一砖一瓦,轻声探讨着孔庙在海丝文化中“以文育人、以文化商”的深远意义,对这份绵延文脉表达深深敬佩。
午后的阳光滤去了锋芒,化作一袭暖柔的金纱,轻笼山野。镇村干部引领着调研组穿行于葱茏林间,循着草木的清香拾级而上,南太武山的轮廓便在光影中渐次清晰。延寿塔的残垣静立在苍翠绿意里,宛如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凝视着数百年来山海变迁。
据介绍,“此塔始建于明代,原是月港海丝商道上的‘海上导航灯塔’,为往来商船指引归航的方向。” “当年,月港驶出的商船劈波斩浪,穿越台湾海峡,只要远远望见这塔的身影,便知故土已近,归心便有了停泊的港湾。”灯塔砖石虽已斑驳残缺,风雨侵蚀的痕迹深浅交错,却依旧坚守着“护航守土”的初心,在翻涌的云海间,千年如一日地守望,成了海丝岁月里最动人的坐标。
调研组成员马不停蹄,继续向山深处攀登,一处天然巨石印赫然映入眼帘——足印深陷岩中,纹路清晰如刻,仿佛是先祖踏浪而来时,在山石上留下的永恒印记。“这便是南太武的‘右脚印’!”镇村干部语气中满是自豪,“金门的北太武山上,亦有一处一模一样的‘左脚印’,传说这是先祖遗痕,一左一右,如纽带般牵起了两岸的血脉情缘。”云光流转,轻轻拂过石上脚印,似在温柔轻抚这份跨越海峡的羁绊。调研组成员纷纷驻足凝望,脚尖轻触岩痕的粗糙肌理,心中涌动着“两岸同根、骨肉相连”的滚烫情义。这脚印,是地理的印记,更是文化的共识,是岁月流转中始终割不断的亲情纽带,在山海间静静诉说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
脚步未歇,继续向山深处穿行。山间古木参天,苍劲的枝干交错如穹,幽静的山路如一条蜿蜒的丝带,牵引着众人的目光与脚步,向着未知的深处探寻。
行至山腰,一方巨石骤然静卧于绿树掩映间,宛如大地深藏的璞玉。摩石上镌刻着阳明后学挥毫写就“修身为本”四个朱红大字,笔力遒劲如松,墨色虽经风雨侵蚀,却依旧棱角分明,清晰可辨,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沉淀着千年的哲思,在山林间静静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调研组成员纷纷驻足观察,有人俯身细观石刻的深浅纹路,指尖循着笔墨的轨迹缓缓游走;有人举起相机,试图将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印记定格。指尖轻触微凉的石面,感受着文字与山石相融的厚重与沧桑,仿佛能触摸到先贤落笔时的赤诚与坚定。


一番讲解后,调研成员们豁然开朗。山林愈发静谧,只闻风声穿林、话语轻扬,仿佛先贤的智慧正穿越时空而来,与当下的探寻者们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脉对话,让这份精神的传承在山野间愈发清晰动人。
“黄坑村的九曲溪潺潺流淌,溪水畔的明代生态公约石刻,是先民智慧的结晶。”镇村干部俯身解读,当年月港海丝贸易中,山货亦是重要商品,陶瓷、丝绸、茶叶等物产经此处运往港口,先民早已懂得“生态兴则产业兴”的道理,石刻上的古约见证着“护林保水、永续利用”的生态智慧,让海丝贸易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绵延。如今的地瓜文化走廊,将这份智慧传承延续,古约新声里,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故事仍在续写。
次日,调研组踏光而行,抵达红星村时,蓝氏家庙正沐浴在晨光中静待修缮。即便尚未完竣,“种玉堂”的雕梁画栋依旧在曦光里流转着千年光华,畲族图腾的凤凰振翅欲飞,闽南木雕的精巧纹理缠绕其间,一凿一刻皆是畲汉文化交融的密码,在晨光中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蓝氏宗亲秘书长蓝红西介绍,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这支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其祖先是“龙麒”。部分从五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山区里和汉族杂居融合而成为畲族;并从这里播衍漳浦等地,与潮州凤凰山迁徙而来畲族的不同源。南宋末年,曾任漳州知州的刘克庄著有《漳州谕畬》则记载了漳州畲民的分布及各支畲民特点。蓝红西讲述家庙修缮的艰辛与家族迁徙的沧桑。家庙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宗亲们的赤诚与心血,每一处修缮的细节,都是对先祖的敬畏、对文脉的坚守,历经风雨洗礼,终让古建重焕往日神采。谈及迁徙往事,蓝红西的声音满是感慨,蓝氏族人跟随平定台湾的蓝氏三杰,怀揣着勇气渡过黑水沟,在台湾披荆斩棘,拓垦荒野,迁往台湾的蓝氏族人尤为众多,如今台湾五万蓝氏宗亲中,四万余人皆源自这片故土;更有无数族人下南洋、闯世界,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将家族的血脉与文化代代相传。这些故事,是蓝氏族人不畏艰难的开拓史诗,更是两岸及海内外宗亲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调研组成员对这份文化坚守深表敬意。

村干部谈及“闽台抢孤习俗”时,言语间满是对传统的珍视与自豪。那高立的抢孤坪簪台,不仅是仪式的象征,更承载着两岸宗亲共通的乡愁与记忆,凝结着先辈们在绝境中开拓求生的勇气。调研组静静聆听,眼前仿佛浮现出往昔抢孤时的热烈场景,这跨越海峡的习俗,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两岸同胞紧紧相连,在岁月长河中诉说着同源同根的深情,成为两岸血脉相依最动人的注脚。


时近辰时,晨曦已褪去初升的柔和,化作澄澈天光洒满白塘湾。古火山口静静伫立在山海之间,千万年前的火山喷发狂潮在此凝结成永恒的奇观——黑褐色、红褐色的火山岩如被定格的怒涛,层层叠叠翻涌着,岩壁上深浅不一的纹路,是岁月镌刻的地质密码,每一道褶皱都藏着地球演化的壮阔故事。海风轻拂,带着咸湿的气息掠过岩群,仿佛在低语着远古火山喷发的雄浑过往。
镇村干部步履从容地引领调研组穿梭于这片地质秘境,指尖划过粗糙的岩面,将滨海资源与畲族风情的融合之道娓娓道来。“我们要让游客吹着东海的风,踏着南海的浪,让火山奇观与畲族文化执手相融,让海丝的千年故事在新时代绽放别样生机。”颜智慧的话语掷地有声,满含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期许。


两日行程,步履叩响古今,目光丈量文脉,言谈激荡初心。镇村干部的热忱如暖阳倾洒,不仅照亮了文化传承的崎岖路径,更点燃了传统焕新的璀璨星火。从城隍庙的灵动飞檐到孔庙的庄严肃穆,他们以敬畏之心精修古迹,用坚守之力活态守护非遗,凭创新之智激活文化生命力——让每一块砖石都浸润着岁月温情,每一段故事都延续着精神血脉。调研途中的每一次驻足凝视、每一场深度追问、每一回热烈探讨,皆是对这份文化坚守的深情礼赞,是对“以匠心护根脉,以创新赋新生”的高度认同。
两日光阴,恰似一叶扁舟,载着调研组穿行于海丝与月港的历史长卷。从卫城雄峻的城垣间,领略先民守土戍边的豪迈;从文庙的碑刻中,体悟文脉绵延的厚重;从航标执着的守望里,看见海丝商船的帆影;从古乡约凝练的智慧中,感受乡土治理的温度。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传统文化于当代焕发生机,那些砖石草木、戍卫城墙、祠庙碑刻,既是历史的鲜活见证,更是未来的深刻启迪,让闽南文化的根脉在溯源中愈发坚韧,让海丝精神的光芒在探寻中愈发璀璨,照亮乡村振兴与文化焕辉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