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应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其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当前,我国正面临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台风、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持续存在,城市内涝、桥梁隧道隐患、燃气管道老化、高层建筑消防风险等城市安全新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风险往往具有突发性、连锁性、复合性等特点,传统应对手段已显不足。唯有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安全应急新质生产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从零散分散向系统集成的根本转变,才能有效提升城市韧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因此,发展安全应急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发展新动能的经济命题,更是回应时代需求、守护民生安宁、支撑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任务。
安全应急产业在迈向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还面临诸多挑战。其一,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安全应急领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原创性突破较少。其二,产业技术基础存在短板。安全应急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领域,高端装备和核心组件仍然依赖省外或国外,在安全芯片等基础领域,自主保障能力不足。其三,人才支撑体系有待加强。安全应急领域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其四,数字化转型深度不够。安全应急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深度不够,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数据资源共享推进困难,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影响了城市安全风险的全面感知和精准预警。
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在发展安全应急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上拿出更实举措、取得更大成效。一是构建现代化安全应急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全会提出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求,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实施安全应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在灾害监测预警等领域实现突破。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贯彻落实全会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部署,实施安全应急产业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技术创新。建立安全应急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三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安全应急产业深度融合。按照全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要求,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的深度应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监测“一网统管”平台,大力发展智慧应急技术。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四是完善安全应急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全会“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部署,推动校企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实施安全应急产业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一线应急处置能力。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发展安全应急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争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源头”。围绕安全应急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鼓励自由探索,强化有组织科研,力争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为产业技术突破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勇当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尖兵”。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组织跨学科团队,积极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努力在安全应急装备的智能化、轻型化、高效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助力解决瓶颈问题。善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摇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加强与实务部门协同育人,为安全应急事业输送大批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智库”。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和理论研究专长,围绕安全应急治理体系现代化、产业政策制定、风险防控策略等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第1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