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7日讯(通讯员 陈军 陈圆)近年来,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始终坚持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以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指委课程思政示范课、福建省课程思政示范课、专业核心课《旅游心理学》为抓手,强化思政引领、推进五育并举、助力地方发展,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思政铸魂明航向,创新主题谋实效 以往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不会挖”、目标“两张皮”、方法“单声道”、实践“纸上谈”等教学痛点明显,思政育人效果有限。《旅游心理学》以课程筑基,重塑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以“一切为了人民”为主线和灵魂,构建“双螺旋-多链接”的思政教学融汇模式。创设“多模态-微实践-元认知”课程思政教学情境方式,完善课程思政知识图谱体系,健全“宽评价”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将思政表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纳入考核指标,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养,探寻课程思政创新改革路径。教学过程贯彻“文旅强国”“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服务于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支持政策,培养具备爱红旅、会弘扬、懂人心、善沟通、愿扶弱,能推动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主讲李想老师的《旅游者的感知》教学视频为全国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课程思政库线上收录,辐射范围广,学界影响强。 五育赋能多措举,引燃育人新活力 《旅游心理学》课程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旅游心理学学科特点,在五育融合教学实践中,课程团队设计了多元化教学环节。德育层面,设置“大国工匠-中国式服务”案例讨论课,培养学生诚信服务、尊重他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智育方面,引入多模态实验、游客心理测评等实践内容,依托数字媒体与线上交互技术,利用眼动-脑电等生理心理实验仪器,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和EEG脑电传感技术的操作实践,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体育维度,结合户外旅游活动设计“心灵疗愈之旅”,增强学生协作与抗压能力,打造“行走的课堂”;美育环节,通过解析旅游景观审美心理、地方文化体验等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劳育方面,组织学生参与景区、酒店服务、旅游调研等实践活动,强化劳动精神与实干意识,培养提升学生捕捉旅游现象的能力和专业研究敏感度。 校地协同构闭环,实践反哺助地方 校地协同的起点,是对地方旅游发展需求的深度调研。课程团队联合地方文旅局、景区管委会、旅游协会等机构,通过座谈访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关注地方文旅发展的核心问题,让教学内容精准对接地方发展“急难愁盼”,为协同闭环筑牢需求根基。深度挖掘“老区、苏区”红色资源,组建师生团队对三明宁化等老区遗址展开调查,统筹规划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积极创建A级景区、开发旅游项目,推动红色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学生参与完成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的全域旅游规划设计、沙县小吃文化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等项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课堂参与度、专业认同感显著提升,多名学生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中国大学生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大赛等旅游行业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提高。需求对接“精准发力”,实践转化“落地有声”,通过双向互动让课程成果真正服务于地方,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同频共振,为地方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