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主要遗产地,近年来,南靖县委编办立足职能、精准发力,以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主线,系统构建起“机构保障、人才支撑、权责明晰、协同执法”的土楼古建筑保护新格局,为世遗文化的永续传承奠定了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
优化机构设置,打造管理体系
针对土楼保护管理职责分散、基层力量薄弱等问题,南靖县委编办从体制机制源头入手,科学整合机构资源。通过设立“土楼管理委员会”作为统筹协调中枢,同步组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中心”“土楼文物保护站”等事业单位,明确机构性质、编制配备和职能分工,构建起“管委会统筹协调、事业单位服务保障、基层镇村日常管护”的“三位一体”管理体系。这一架构有效打通了保护工作的执行链条,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谋划、从分散管理到系统治理的转变,使土楼保护工作更加体系化、专业化。
精准引才育才,夯实专业支撑
保护古建筑,人才是关键。南靖县委编办坚持“按需设岗、精准用编”,持续推动编制资源向文物保护、旅游管理等重点领域倾斜。三年来,累计引进相关专业人才10余人,有效填补了基层专业力量缺口。同时,通过岗位培训、实战演练等方式,提升现有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打造了一支既熟悉土楼文化又精通保护技术的复合型队伍。人才的持续注入与能力提升,为土楼保护工作提供了持续动能,推动了保护措施从“保起来”向“活起来”深化。
厘清权责边界,强化协同履职
为解决基层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职责交叉、权责不清问题,南靖县委编办以乡镇履职事项清单编制为契机,系统梳理并明确了县直部门与属地乡镇在土楼保护中的权责关系。具体明确县住建、文旅等部门的16项主管职责,细化书洋、梅林等世遗土楼属地乡镇的18项配合职责,形成“县直主抓、属地配合、闭环运行”的履职体系。这一制度设计厘清了各方责任边界,杜绝了推诿扯皮,确保了土楼保护各项任务无缝衔接、高效落地,基层保护效能显著提升。
创新执法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面对土楼景区管理复杂、执法难度大的现实情况,南靖县委编办积极推动监管模式创新,构建“楼长+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全面推行楼长制,压实楼长在巡查、维护、宣传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同时,整合公安、文体旅、市场监管、城管、交通等5个部门力量,抽调15名骨干组建“土楼片区联合执法队”,实行常驻办公、统一执法。这一模式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监管合力,实现了从“多头管”到“一体管”的转变,切实提升了土楼保护的执法效率和威慑力。
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南靖县逐步形成了机构保障有力、人才支撑扎实、权责清晰协同、执法规范高效的土楼古建筑保护新路径。南靖县委编办以有限的编制资源,激活了全域保护的整体效能,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贡献了坚实的“编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