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发表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们福建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和“山海兼备”的独特省情,将县域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通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八闽大地发展实践,特别是工作所在武平县发展新型显示产业的实践,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主要有三点:
第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赢得竞争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县域强则全省强,福建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差异显著,唯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才能破解“山海差距”难题,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正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八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初具成形,产业发展逐步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如石狮、晋江发展纺织服装业,形成独立完整、配套齐全的服装产业体系;泉港、古雷等发展出来石化产业体系。
第二,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务必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既识别潮流、也认清自己。我们省有诸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范和案例,以我所在的武平发展新型显示产业为例,从2019年开始,武平用6年时间,实现新型显示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由优到聚、由聚成势”,走出一条山区小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实际上,武平曾长期面临“工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缺失”的困境。为此,我们立足短板深入调研和精准定位,依托位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以及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发现与粤港澳大湾区新型显示产业梯度转移需求高度契合,同时我们已引进的多家新型显示企业也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条件。基于此,我们果断将新型显示产业确立为首位产业,并主攻中小尺寸显示模组及材料等细分领域,形成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差异化互补。这种精准定位获得了明显成效,全县近70%引进企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山区承接产业转移案例”入选国家典型模式,“武平县显示模组及材料制造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还先后入选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建设试点县、省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县,这有效印证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因地制宜。
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保持韧劲和定力。新质生产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计,不仅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提升“敏锐识势”的行动力,更需要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定力。正如我们省委、省政府始终一以贯之地弘扬和践行“晋江经验”,从发展县域产业链入手,推动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给予资源、指导等要素进一步推动加快发展。包括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四链融合”等,以制度创新筑牢长期发展根基,既不因短期成效急躁,也不因困难退缩,在山海协同中推动新质生产力从“点状突破”走向“全域开花”,都是保持韧劲和定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作者:李天龙 福建省委党校第10期中青2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