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扇子再压低点……”5日下午,在福州市老年大学旧楼309教室,记者见到了高珠英。当时,她正配合教练指导学员使用好秧歌扇子。“这是舞蹈《春雨润心田》,我主要跟学员讲要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及胶州秧歌的技巧,提高舞台的表现力。”高珠英说。

退休13年来
高珠英以“莫道桑榆晚”的豪情践行初心
用60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
在敬老爱老助老的实践中绽放璀璨芳华
就在上个月
她斩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殊荣
“老同志是社会的宝藏,我们要为他们搭建发光的舞台。”这是高珠英常挂在嘴边的话。担任福州市老年大学艺术团团长兼金色年华志愿服务队副总队长后,面对1200多名银龄志愿者,她首先整合校艺术团资源,打造出一支“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深入社区基层”的文艺轻骑兵。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建团之初,他们就编排了一个比较惊艳的舞蹈节目《百花争妍》,古典舞与戏曲相结合。“这个节目难度很大,两米长的水袖有‘摇、抛、甩、收、翻’等动作,若这些动作没掌握清楚,就会像线面糊跟油条一样搅在一起,形不成百花争妍的绚丽画面。为此,我请来了专业的教练教大家,教练说‘像他们专业的也要学3个月’,我们的队员非常勤奋,早上练晚上练,然后合在一起练,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高珠英说,这个节目获得2014年“感动中国——全国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金奖。
为何高珠英能一干就是13年?“舞台,不单单是年轻人的、专业人士的,也是老年人的。”高珠英告诉记者,在艺术团发展的过程中,老人们展现了很强的表现力,很多困难都迎刃而解,而这也给了她不断奋进的力量。
高珠英不仅要负责金色年华志愿服务队的全面工作,还要侧重打造艺术团品牌。“我是把艺术团专业特长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志愿服务队下面有5个分队,我们文艺志愿者是第一个分队,用文艺表演、健康陪伴、关爱服务等为老年人、孩子们带去欢乐与温暖。”高珠英介绍,文艺志愿者服务队拥有合唱团、乐团、舞蹈队、表演队等18个团队。“我把这些团队分布到四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光明港公园,开展对口挂钩共建,提供菜单式服务,对方需要什么节目,我们就提供什么节目。”
对于这项服务,高珠英也是全情投入。今年1月,高珠英不慎摔倒造成右臂粉碎性骨折,医生叮嘱至少休养3个月,可术后第5天她就吊着绷带出现在排练室。伤处灼痛难忍,她便将会议室椅子当作“指挥台”;手写不便,她就用语音转文字,再用左手拇指逐字修改文件……“这是百姓大舞台邀约一个节目,我们要赶排,时间很紧。我这不是要对他们负责吗?反正在家里面也没什么事。”谈起这件事,高珠英如是说,简单的话语里藏着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艺术团一年要举办或参与20多场大演出。这不,上一周恰逢重阳节,他们连办了5场活动,包括福利院演出、光大百龄班老年颐养中心专场演出、福建“百姓大舞台”综艺专场文艺晚会等。
这些年来,艺术团成果丰硕。在福州市“闽江之心”全民造“星”计划中,由艺术团选送的《日出东方》等节目一举拿下三个“十佳”,而《盛世》《福州名牌歌》等多个原创作品更是成为福州市民文化生活的亮点。由高珠英组织创作的13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歌曲获全市优秀组织奖。
他们还以艺术党课的形式,传承红色文化。去年,在福州解放75周年之际,高珠英领衔主演原创微型话剧《八一七 荔园红色电波》,用生动的艺术党课连接起革命历史与代际记忆。“高家的故事,我儿时就听父亲讲述过,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红色电波、高家大院里的红色故事。我本色出演党支部书记,带领小朋友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文化的再教育,很有现实意义。”高珠英介绍道。在今年的福州市老年大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场文艺演出上,他们又新排演了模舞《烽火映红》和原创话剧《浪遏闽江口》。
每年春节、拗九节、重阳节等节日,高珠英都会带领团队深入社区、福利院开展慰问演出,足迹遍布榕城各个角落。担任全省首届老年人春晚总导演时,她让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在舞台上绽放不输年轻人的光彩。“要让全社会看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同样丰富多彩”,她用行动兑现了承诺。
在高珠英的感召下
越来越多老年人加入志愿队伍
有人坦言“退休后找到了真正的价值”
这些志愿者追随她的脚步
在社区服务、文化传承、青少年关爱
等领域发光发热
目前,高珠英又带着艺术团为年底举办、两年一届的全市老干部暨老年大学文化艺术节排练节目。这位“福建省诚信工作标兵”“八闽银发先锋”,用13年坚守证明:桑榆未晚,为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