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第18期《求是》杂志上发表题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文章,为经济工作指明了重点方向。文章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并明确将“着力整治地方招商引资乱象”作为当前最急迫的任务之一。

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高度认识到,破除招商引资中的区域壁垒和不当竞争,是确保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公平高效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精神在于强化全国一盘棋意识,通过统一规则和行为尺度,引导各地从比拼“政策洼地”转向竞争“创新高地”,使招商引资真正服务于优化产业链布局和提升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各地纷纷发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但不可否认,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乱象,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指标导向”导致虚假繁荣与资源错配。部分地方片面追求投资额、项目数等表面指标,甚至简单地将其他地区的存量产能转移至本地,未能与本地产业形成协同效应,反而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未能产生实质性经济增量。
其二,“政策竞赛”引发无序扩张与市场扭曲。为争夺企业入驻,尤其是发展“总部经济”,一些地方过度使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手段,导致部分企业利用政策套利,在不同地区重复设立项目机构,而非基于市场规律进行布局。这不仅造成财政资源浪费,更扰乱了公平竞争环境。
其三,“特殊优惠”破坏公平竞争与长效机制。“一企一策”式的过度倾斜政策,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吸引个别企业落户,但却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助长了企业对政策的依赖而非创新动力的提升,破坏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监管原则,不利于健康市场生态的形成。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从立规矩、强监管、转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整治与改进。
立规矩。制定全国统一的行为清单与负面清单,明确招商引资的“红绿灯”,清晰界定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的行为。特别是严格规范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出让等关键环节,杜绝违规承诺和暗箱操作,从源头上遏制恶性竞争。
强监管。建立健全全流程监督与问责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真实性、合规性及后续履约情况的跟踪审计与评估。畅通企业投诉举报渠道,对查实的违规招商引资行为,特别是搞地方保护、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树立正确导向。
转方式。推动从“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产业链招商”转变。引导地方摒弃“拼政策”的旧思路,将重心转移到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上来。特别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全国产业布局,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如厦门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集群,宁德培育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都是成功范例。同时,主动服务企业,优化配套,解决其后顾之忧,形成长期吸引力。
期待地方招商引资时彻底跳出短期指标导向,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以“精准化招商+高质量服务”为核心,将地方发展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唯有如此,才能使招商引资真正成为促进产业链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纽带,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作者单位:厦门湖里区政府,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