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潮涌,笔底波澜。记者二字,重若千钧。
这是一群人的节日,也是一份使命的注脚。第26个记者节如期而至,当我们再次审视“记者”这个称谓时,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分量。记者,记着——不仅要记录时代,更要保持初心,成为时代的见证者、传播者、推动者。

记者,记的是赤诚与坚守。新闻工作是时代的哨音,记者就是吹哨人。从邹韬奋以文字为火炬,呼唤民族觉醒的“滚烫情怀”,到范长江穿越西北荒漠,用双脚丈量中国的真实图景;从战火纷飞中记者穿过硝烟传递前线消息,到改革大潮里他们一笔一画刻下社会的变迁——记者的笔,始终紧贴着民族的脉搏,也从未离开过普通人的悲欢。如今,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连“AI都会读心”,信息真假难辨,热点转眼就过去。在流量成为追逐目标的喧嚣中,记者更要记得:真实,是新闻不能退让的底线。当浮夸的标题和浅薄的内容充斥屏幕,一篇扎实的深度报道,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而当突发事件来临,压力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记者的担当,恰恰是这份职业最硬的骨头。
记着,要记住责任与敬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来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今天我们写下的每一行字、拍下的每一帧画面、发出的每一条报道,最终都将汇入历史的河流。记者手中的笔,是有分量的。一名真正的记者,会敬畏文字的力量。因为他们明白,一篇报道,或许就能改变某个普通人的一生;一次追问,可能推动一条法规的完善;一个镜头,有时能唤醒千万人的关注。作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记者所坚守的,不只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对事实的忠诚、对人世的关怀,以及对公义的担当。

秀丽的滨海风光的东山县澳角村。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于潮头处,触摸时代的脉搏。时代的脉搏,往往跳动在那些鲜活的现场。真正的好新闻,需要俯身细听,用心捕捉。东山县澳角村的渔港里,满载的渔获映照着渔民奋斗的富足;思明区大元路的老街上,升腾的烟火气吸引着探寻“最厦门”的脚步;古田会议旧址前,络绎的人流印证着红色血脉的薪火相传,闽西的红土地,正焕发新时代的光彩。作为记者,需要练就一双慧眼,更要让双脚沾满泥土,让“站在田埂上找感觉”成为工作常态。在福建这片改革热土上,“晋江经验”的活力、数字经济的浪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智慧、两岸融合的温情……无数深刻的故事,正等待我们真正“沉下去”,用笔端传递时代的回响。

古田会议会址。龙岩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泽铧 摄
观沧海,于浪潮中瞰见大势。真正的新闻人,须在无声处听见远雷,于平静中察觉暗涌。这不仅依赖敏锐的洞察,更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数智化转型下,变与不变。我们正身处一场数字浪潮的中央,传播的形态日新月异。当融媒体、短视频与人工智能重新定义新闻的边界,什么才是我们需要坚守的锚点?变化的是技术,是渠道,是速度;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底色,是对真相的执着,以及始终站在人民这边的立场。技术为笔赋能,但打动人心的力量,终究来自记者的双脚——它走向现场,走向人心。
于时代潮头观沧海之壮阔,在平凡角落见生活之微光。这恰如刘墉先生所言,记者当怀揣“一颗热心,一双冷眼,一双勤快的手,两条忙碌的腿,和一个自由的心灵境界”。
第26个记者节,致敬所有坚守理想的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