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希望小屋”项目是2025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该项目聚焦6至16周岁,居住环境简陋、生活设施缺乏的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孤儿,依托其原有住房进行规划、设计、装修,并配备必要家具和学习生活用品,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
样板间改造前后对比图
经前期入户走访、筛查审核、实地勘测、公示建档、资金申请、项目招标等严谨程序,南平市40个“希望小屋”项目在松溪、政和两地顺利落地。历经2个月紧锣密鼓的建设施工,目前两县“希望小屋”已全部通过验收并正式交付,27户家庭的40名困境青少年已搬进他们的“希望小屋”中。
一是发挥组织合力,强化工作效能。自项目启动以来,共青团南平市委联合松溪、政和两地团委,主动对接当地教育、民政、住建等部门,通过构建多层级联动、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项目落地见效的强大动能;对照省级文件要求草拟下发了《2025年南平市“希望小屋”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市级督导、县级实施、乡镇保障的三级责任体系,就项目的内容标准、实施进度、资金使用、目标成效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强调县、乡团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精准帮扶、主动汇报、压实责任、扎实推进。
二是加强实施管理,严选服务对象。政和、松溪两地团委紧扣省级“希望小屋”项目实施要求,会同民政局、相关乡镇,建立“村委初筛—乡镇复核—县级审定”的“三级联审”动态筛选机制,开展服务对象的筛选工作。由团县委领导班子牵头组建专项工作组,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工作组秉持“入户见人、见房、见需求”原则,通过现场勘查房屋结构、基础设施配置情况,与监护人深入交流的居住环境数据、个性化改造诉求等信息,并为每户建立包含影像资料、需求清单的动态电子档案,实现“一户一档”精准画像。经多轮筛选,工作组最终确定了27户家庭的40名困境青少年为服务对象,为后续实施“一户一策”个性化改造方案奠定基础,切实将项目资源精准匹配给最需要的困境青少年。

政和县杨源乡大溪村“希望小屋”施工现场
三是定制个性化方案,把控项目进度。在“希望小屋”的筹建过程中,县、乡两级团组织构建“需求导向+专业赋能”的服务机制,联系专业设计师、社工、电工班组上门,逐户开展房屋实地勘测;针对屋顶渗漏、地面潮湿、墙面破损等不同问题,充分尊重服务对象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一户一策”改造方案,确保每个改造项目既符合安全标准,又能满足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在项目资金与建设管理方面,严格执行省级经费使用规范,完成了40个“希望小屋”共56万元项目资金的申报,并同步启动项目资金监管和工程招投标程序,实现资金审批与项目筹备无缝衔接;通过建立“周调度、月通报”进度管理机制,实时跟进项目进展。
四是广泛宣传动员,汇聚社会合力。在确定“希望小屋”服务对象后,共青团南平市委协同松溪、政和两地团委构建“线上+线下”的立体宣传矩阵,以“希望小屋”项目为纽带,全方位发动社会资源参与困境青少年关爱行动;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和社区宣传栏等渠道,深度讲述“希望小屋”背后的成长故事,展现项目助力青少年筑梦的积极成果,激发社会各界共情共鸣;面向社会公开招募50余名志愿者,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为受助青少年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兴趣培养等全方位陪伴,填补其成长关怀缺口。共青团政和县委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发布“爱心集结令”,创新推出“微心愿认领”“定制化帮扶”等公益项目,吸引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认领个性化改造需求,如捐赠学习设备、布置主题墙面、打造特色学习角等,形成“基础建设+个性关怀”的双重帮扶模式,让“希望小屋”不仅成为温馨的生活空间,更化作承载社会大爱的温暖港湾。

青年志愿者走访困难青少年家庭
“希望小屋”的顺利交付,标志着共青团南平市委在为民办实事项目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不仅仅是为40名困境青少年打造了一个个物理空间的“新房间”,更是为他们点亮了一盏盏通往未来的“希望之灯”。下一步,市、县两级团委将把工作重心从 “建设交付” 全面转向 “长效护航” 。我们将持续深化“团委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着力构建以常态化陪伴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以乡镇团干、“乡村振兴计划”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社工组织为力量,与孩子们建立长期结对,确保“希望小屋”不仅建得好,更能用得好,真正成为孩子们孕育梦想、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我们将用心把这项民生实事办成民心工程、样板工程,让更多困境青少年沐浴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下,自信迈向美好未来。
来源:福建青年
编辑/宝蓝
校对/刘梦琳
校审/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