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月,我国汽车累计销量2436.3万辆,同期新能源车销量累计完成1122.8万辆,比增34.9%,市场占有率提升至46.1%。汽车销售数字飘红,泉州智造书写生动注脚。从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到高精度齿轮,从高端轮毂到智能铸造,从汽配智造车间到国际展会,超100家泉企构建起汽车产业集群,年产值近200亿元,正以“点面协同、链群共进”的态势,为中国汽车强势出海注入泉州力量。
铸造是工业之母,图为在共享智能工厂内技术人员在测产品的涂料厚度。
上游筑基 核心材料撑起“动力心脏”
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始于核心材料的技术突破。在惠安泉惠石化工业园区中化泉州石化厂区内,石大胜华泉州公司的生产线上,一批批锂电池电解液溶剂正通过精密灌装设备完成封装,这些被称为电池“血液”的关键材料,将经行业头部电池企业的生产线最终嵌入全球各地的新能源汽车中。“作为产业链最上游的参与者,我们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整车的性能与安全。”企业主要负责人韩晔表示,依托集团公司完整的电解液材料供应链体系,公司今年前10个月产值持续正增长,年底技改升级后即将投产的新产品更将为明年增长注入新动能。
上游夯实,配套产业也紧随其上。铸造环节的智能化革新,为上游制造提供了精度保障。在南安霞美的共享智能铸造工厂内,大尺寸铸造砂型3D打印机正逐层“勾勒”精密砂型,砂箱转运AGV沿着预设轨道平稳穿梭,自动浇注机将高温金属液精准注入模具,整个过程通过物联网系统实现实时监控。“从2023年投产到2025年6月,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267%,产品质量提高48%,彻底改变了铸造业‘黑笨重’的旧印象。”该公司副总经理郑远铭自豪地说,这个获得政府资金与政策支持的闽宁协作项目,已攻克8项技术难题,为十余家企业提供定制化铸件解决方案,成为东南沿海铸造业转型标杆。
中游发力 精密制造铸就“出口利器”
如果说上游材料是基础,中游零部件则是新能源汽车驰骋国际市场的“筋骨”。在晋江成达齿轮的数字化车间,今年新增的两台德国卡帕磨齿机、两台普瑞威玛强力珩齿机与一台瑞士莱斯豪尔磨齿机高速运转,每分钟2万多转的新能源汽车齿轮在传送带上依次排开,齿轮精度达到国际领先的3级标准。“我们早在2017年就预判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通过‘五大升级’修炼内功,才有了今天的市场爆发。”公司销售副总经理凌开树介绍,企业每年新增15万件高精度齿轮产能,80%的产品供应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并通过采埃孚等国际供应商间接出口,今年前10个月产值同比增长27%,出口额近亿元。
在成达齿轮车间里,工人正在操作先进的德国卡普磨齿机。
在南安,高端轮毂制造正书写“中国品牌”的国际故事。申利卡负责人吴永强带着最新的轮毂新品赴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改装车及配件展览会。“我们想带回的不仅是订单,更是国际市场对中国高端轮毂的持续认可。”吴永强介绍说,目前正在加速推进二期智能化生产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将新增100万只轻质铝合金轮毂,供应全球顶级车企。“从2011年成为丰田供应商,到如今在全球轮毂界占有一席之地,我们靠的是与国际接轨的技术硬实力。”吴永强说,新项目落地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5亿元,进一步代表泉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跨越。
除了深耕赛道,跨界升级的泉企同样展现出多元竞争力。在晋江兴业皮革的子公司宏兴汽车皮革车间内,天然真皮经过环保工艺处理,已然成为理想、蔚来等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座椅与方向盘面料。“过去这个领域被欧美企业垄断,现在我们用技术实现了国产替代,国内市场占比达20%。”公司董事长吴国仕透露,从给鞋服提供真皮材质到如今再生皮革、柔性传感等新材料的量产供货,他们正同步开拓国际汽车市场。
无独有偶,南安闽发铝业的车间里,原本用于建筑领域的铝型材经过精密加工,变身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铝型材和蓄电池托架,批量发往各大车企。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业务再上新台阶,年产值接近2亿元,同比增长50%,跟以宁德时代为链主的20多家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建立合作。企业相关负责人苏著贤介绍说,未来他们也将成立专业子公司,对接终端车企,迈入更广阔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从建材到汽配,我们用十年磨一剑的技术积累叩开了新能源市场的大门。”他说。
位于鲤城的福建毫米电子生产的温度补偿衰减器则不仅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通讯,更服务于运载火箭、卫星系统等高端领域。“多领域、高品质的产品布局让我们在新能源赛道上更具抗风险能力。”企业相关负责人曾小力说。同样落地鲤城的福建恒劲科技的制动凸轮轴、调整臂等产品,既供应一汽、重汽等国内车企,也通过ArvinMeritor等渠道服务全球市场,多条腿走路让企业在行业波动中保持稳定增长。
延伸深耕 多元布局夯实产业根基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之外,泉州还有众多“四轮一带”(四轮指驱动轮、导向轮、支重轮、托轮,一带指履带)等传统优势领域里的坚守者。这些企业的发展向新力,为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机械装备产业生态提供坚实支撑。
南安“四轮一带”份额占到全市七成以上。在闽达机械的新厂区内,支重轮、履带等核心产品正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批量生产,公司总经理助理林志敏指着满负荷运转的车间介绍:“今年业绩增长20%,订单已排到明年1月,产品出口欧盟、日本等地,进入Liebherr等国际品牌供应链。”为满足高端化需求,企业年均研发投入超500万元,通过工艺改良提升产品耐磨性与疲劳强度,用数据驱动创新。同为“四轮一带”领域的闽佳机械,自去年12月运营以来已成为行业新锐,在其智能化车间,工程机械底盘配件经精密加工后发往全球,“已成为三一重工、日立等主机厂一级供应商,新产品已远销欧美。”公司副总经理苏少雄表示,企业年均研发投入持续攀升,高品质的生产力正助力新能源工程机械出口。
华盖机械的车间里,前来考察的境外客户当场敲定两个货柜的订单,总经理吴国灿介绍:“我们深耕汽配件近40年,出口占比65%,近年成功打入德国、土耳其等欧洲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泉州当前的新能源及相关产业链正日渐丰满,但依然存在着龙头企业不多、人才短缺等短板,为此各地也积极应对强链、补链、延链的产业诉求,加大精准招商力度。以南安为例,目前签约在谈的汽配项目达12个,总投资34.28亿元,涵盖智能物流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发挥区位优势,提升载体竞争力。
市级层面,泉州市汽车(新能源)供应链产业联盟正在筹建。“联盟将推动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实现资源共享与供应链互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从上游材料到中游部件,从新能源核心领域到“四轮一带”延伸产业,泉州装备制造正以全链条布局、高水平创新、全球化视野,深度融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浪潮。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展现强大竞争力时,泉州产的齿轮、轮毂、电解液……必将成为“中国制造”的鲜活名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场国际竞争中,泉州产业不仅可借势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更能以扎实的产能与技术,为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筑牢根基,让“泉州制造”的印记遍布全球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