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租房落户,“安家”更“安心”
2025-11-07 12:42 福建日报 原创

  近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优化落户条件的通知》正式公布,定于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这是厦门首次敞开“租房落户”的大门,意味着户籍制度与住房属性进一步分离,将促进劳动力与人才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

image.png

  从“购房落户”到“租房落户”,降低了留在城市的“门槛”,提高了城市发展的“格局”。长期以来,“租购不同权”是横亘在许多城市外来人口与户籍身份之间的一道无形的壁垒。随着近年来国家层面连续出台政策,明确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落户条件”,武汉、青岛、沈阳等多个大型城市相继推出以“租房落户”为核心的户籍改革新政,为城市外来人口在当地扎根送上了一颗“定心丸”,进一步推动人口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户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租房落户顺利落地的背后,离不开跨部门协同破壁的共同努力。此次户籍改革,厦门按照“全面放宽岛外落户条件、逐步放宽岛内落户限制”思路施行,体现了顶层设计上对人口、产业与资源在空间优化布局上的深远考量。在“放多宽”上,相关部门在政策出台前,考虑到与城市承载力相匹配问题,经过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对岛内要求需租赁备案两年,岛外半年,以循序渐进的适宜节奏避免了因城市过载产生的矛盾。

  “安家落户”是第一步,“安心落户”才是改革的落脚点。落户政策的放宽,为外来人口解决了“我是谁”“我能留在哪里”的问题。但身份认同,远非一纸户口所能完全承载。它更依赖于在此地生活是否便捷、权利是否平等、未来是否可期,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户籍新政的出台,仅仅是唱响了改革的上半场;下半场的重心,必须聚焦如何“优服务”,让这些通过租房落户的新市民,能同等享受到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城市温度。

  从“落户”到“落心”,需要城市治理的“精耕细作”。厦门在前期准备中,已展现出服务前置的思维。全市通办、就近受理、周六错时等便民举措,简化了政策兑现流程,看似细微却直达群众需求。开放落户不是终点,城市还需在服务保障、社会融合等方面持续深耕:在公共服务上做“加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与新增落户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资源跟得上;在权益保障上破“壁垒”,努力消除因户籍身份差异造成的隐性歧视,尤其在住房租赁市场,要稳定租金、保障租权,让租房者能安心长期居住;在社会融入上搭“桥梁”,积极营造“来了就是厦门人”的包容氛围,引导新市民参与社区治理、文化交流等活动,从心理层面真正“落下来”。

  户籍改革,打开“城门”是魄力,留住人心是智慧。当“投资于人”成为一座城市发展的主题,更健全的保障、更公平的就业、更包容的社会,或将比一纸户口来得更有吸引力。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