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
10月15日是“四有”书记谷文昌诞辰110周年。日前,“向谷文昌同志学习座谈会”在东山县谷文昌干部学院举行。会上,来自谷文昌曾经工作过的省林业厅、三明宁化以及故里河南林州等地的相关负责人,与谷文昌家属一起,畅谈谷文昌一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东山县干部群众缅怀谷文昌。(资料图片)
治沙播绿,海岛变绿洲
谷文昌是河南林州市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勋。1950年,谷文昌随部队南下至福建,在海岛东山县工作了14年,担任东山县委书记10年。
在东山县工作10多年间,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战胜风沙,抗击旱涝,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善交通,发展生产,把一个风沙肆虐的荒岛变成生机盎然的东海绿洲。
1964年4月,谷文昌同志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由于历史原因,谷文昌真正在厅里工作的时间很短,但这段经历,却是福建林业弥足珍贵的财富和无与伦比的骄傲。”省林业局局长王智桢说。
当时,谷文昌到福州上任时,只带着两个皮箱、两个木箱、两瓮咸菜,而且不谋私利,拒绝将女儿转为正式工随他一起上省城。
谷文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为人民谋福祉,一贯严于律己。其子谷豫东深有感触:“父亲常对家人、身边人强调,‘亲情再重,也不能越过原则的红线’。”
谷文昌上任伊始,就着手布局全省的植树造林绿化工作。
平潭是一个和东山一样的海岛县。到省林业厅任职后,谷文昌把目光投向平潭,主动提出带头打一场海岛植树造林的硬仗恶战。
在东山时,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多次造林失败,谷文昌愈挫愈勇,四方奔走,学到了“木麻黄抗风沙”的经验,并带着干部钻研种植技术,从“倒春寒”中找到最佳种植时机,用“带土栽种”解决沙滩缺肥问题,以“雨天种树”破解淡水难题,并筛选出短叶木麻黄这一“先锋树种”,终于让木麻黄在东山扎下根。
“在平潭,他一住就近一个月,既实地考察气象、征候、风沙,又悉心指导当地建立苗圃,传授植树和管护经验。”王智桢说,谷文昌同志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与“树”结缘、为“林”奋斗,在福建林业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逆境担当,为民谋“满仓”
三明宁化是中央苏区重点县、红军长征最远出发地,也是谷文昌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1969年至1971年,谷文昌从省林业厅副厅长的位置上,被“下放”到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当社员。面对挫折和打击,他不忘党员初心,始终心系群众。
初到红旗大队,谷文昌便发现种种异常:秋收刚过,不少社员却缺粮断炊。男人们清早外出“帮工”,实为糊口;妇女儿童上山觅食,衣衫破旧,面黄肌瘦。
调查后得知,全队700多人仅靠500余亩田地为生,其中多数是贫瘠山垄田,亩产不足300斤。
为提高粮食产量,谷文昌带着妻子为集体拾粪1万多公斤,积农家肥改良土壤,改进灌溉和种植方式,冒着风险推行“包工分”制提高劳动效率,使粮食亩产从不足300斤跃升至千斤。
“谷文昌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谷满仓’。”宁化县委书记王胜文说。
1970年,国家批准开工建设隆陂水库,这是我省西北地区第一座中型水库,谷文昌被任命为隆陂水库总指挥。
从政的能力本领,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履职之责。没有水库修建经验的谷文昌是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的呢?
“谷文昌参加革命时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后来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工作能力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每一个职位和岗位上,无论顺逆境,他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成绩卓著:为了植树治沙,他成了林业专家;为了兴修水利,他成了水利专家;为了推进工作,他非常尊重并强调发挥技术人员作用,有作为不乱作为,实干更会巧干,以至于技术人员都夸他‘是个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科学规律的人’。”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张林江说。
在修建水库期间,年近六旬的谷文昌一点架子都没有,和工人一起住工棚、睡竹床板、盖草褥子,每天清晨5点就拖着阵发性痉挛的左腿走遍方圆十几里的工地,参加几乎所有工种的劳动,在暴雨侵袭随时可能溃坝的危急时刻亲自指挥大坝合龙。
“谷文昌最终带领大家建成闽西北地区首座中型水库,改变了当时‘十年九旱’的缺水局面。”王胜文说。
山海情深,精神永传承
谷文昌是河南人,工作在东山,其一生对“河南”和“东山”有着深厚感情。
“父亲给我取名‘豫东’,是因为他老家在河南,而我出生在东山,他希望我‘记住河南与东山的缘分,不忘父老乡亲’。”谷豫东深情地说。
“豫东同志的名字,蕴含着谷书记对‘河南’和‘东山’的深厚感情,这份感情,不仅跨越山海之隔,更熔铸在东山和林州两地的创业征程中。”河南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说。
20世纪60年代,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全民齐上阵、遍种木麻黄,造林8.2万亩,3万多亩荒滩实现基本绿化,141公里海岸线建成防护林带。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十万林县(林州原称为林县)人民历时10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这些都彰显了‘依靠人民、发动人民’这一共同的奋斗底色。”孙建铎说,东山能从昔日风沙肆虐之地,蝶变为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社会治理不断创新的“东海绿洲”,与谷文昌精神的激励密不可分。两者的巨变,都生动印证了谷文昌精神、红旗渠精神现实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林州到东山,山高水长,却是谷文昌当年一路南下,用脚步丈量过的距离。早在1994年,林州、东山便结为友好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风沙肆虐、百业凋零、经济萧条的东山,谷文昌老书记扛起责任、挑起重担,带领全县上下兴建盐田拔穷根、多点发力兴文化,干成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东山县委书记何霭说,我们学习谷文昌,就是要学习他敢于斗争、勇挑重担、能开新局。新时代新征程,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握好手中的接力棒,一棒为一棒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