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原创
标题图
群鸟高飞,“两山”理念走向世界
2025-11-05 11:13 新福建 原创

第347种!明溪的鸟类记录又刷新了。不久前,一只鸥嘴噪鸥出现在三明市明溪县沙溪乡沙溪村,首次被观鸟爱好者拍到。

图片

《鸥嘴噪鸥》杨鑫诚摄

明溪旧称归化,1470年置县,森林覆盖率82.12%,是中国最绿省份中最绿的县。守住青山绿水,明溪迎来了南来北往的候鸟。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与明溪当地留鸟一道,丰富了当地独特的鸟类资源和景观。

明溪,吸引的不仅是各种鸟类,还吸引海内外众多观鸟爱好者跨山越海而来。

99c1c3facb27f4dafd11a418196a71a7.jpg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明溪打响“观鸟胜地 自在明溪”品牌,带动全县千余人参与产业建设,每年吸引超3万名游客观鸟拍鸟,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观鸟圈打响了知名度。

观鸟胜地,自在明溪。一只鸟,又如何让世界“看见”山区县,如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根本土又走向世界?金秋十月,记者走进明溪寻找答案。

何以“胜地”

鸟来了,人也来了

千年明溪有鸟道。

在学界的语境中,明溪鸟道位于全球九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通道上。明溪鸟道连接湖南、江西等地,是沿我国东部路线南迁候鸟必经通道。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明溪县的夏阳乡。在这里,7座海拔超千米的高山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定位标识。高山及其间连绵的低山高丘,共同构成了一条宽约50公里、长约30公里、东西贯通的凹形通道,出口处的七姑山,是宽10公里的隘口。候鸟能够在七姑山及附近群山中停留休憩,然后乘着山谷间强劲的气流飞越高山,继续迁飞。

c62db1e425eb01bf00258e98c2a8a2a1.jpg

由这条“千年鸟道”过境的候鸟,每年有130多种,数百万只之众。明溪的森林沼泽、丛灌沼泽、河流及水库等湿地类型丰富多样,是长途跋涉后的候鸟觅食、补充水分和休憩等的良好场所。这让明溪成为鸟类迁徙的“胜地”。

明溪是全省发现和记录鸟类最多的县,在347种鸟类中,有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种76种。当地既有黄腹角雉、白腿小隼、斑头大翠鸟、白鹇等珍稀鸟类,也有彩鹬、三宝鸟、叉尾太阳鸟、蓝喉蜂虎等明星鸟类。

图片

《白鹇》江月兰摄

例如被称为“会飞的熊猫”的白腿小隼,数量极少,但能在明溪县胡坊镇肖家山观鸟点相对稳定地观测到;再如全球性近危的斑头大翠鸟,在4至7月巢营于明溪夏坊溪流旁松软的土岩壁上,用嘴挖洞作巢进行种群繁殖。此外,明溪于2012年获评“中国黄腹角雉之乡”,原因便是当地拥有全国分布数量最多的黄腹角雉,天然种群达400多只,占全国总数量的10%左右。

候鸟跨越山海而来,在明溪宾至如归。

日前,在明溪县城关乡下汴村的小石珩湿地,又有3个鸟巢被成功安装。如今,小石珩湿地及周边区域已安装了400个鸟巢,适配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为鸟类的入住、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

9517165520d5c9ff5b64b6ed688c8359.jpg

《筑巢》肖书平摄

同样在城关乡,核心区域面积88.5公顷的王桥“百鸟家园”可被看作一个巨大的“鸟巢”。明溪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邱乐平介绍,当地通过水系连通、小微湿地修复、乔木林生境营造等举措,将小鱼塘散布的城郊村落打造成为鸟类与市民共享的生态空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四十多种鸟类在此或短住或长留。

在发展生态观鸟特色产业的同时,明溪也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知名度。当地自2020年以来举办了“生态观鸟+森林康养”专场活动、“黄腹角雉杯”国际观鸟摄影大赛、沪明鸟类摄影作品巡展等,逐步提升明溪“生态观鸟”品牌效应。

1fc6d1483a2fee27a2b8bba2cba8e75b.jpg

慕鸟之名,海内外的观鸟爱好者纷至沓来。如今,每年来到明溪观鸟的国内外游客超过3万人次。明溪,成为人们观鸟的“胜地”。

何以“自在”

鸟自在了,人就自在了

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案例中,明溪格外典型。

曾经,明溪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当地村民生活贫困、少有肉食。迁徙的候鸟为村民带来了难得的荤食,当地逐渐形成了猎捕候鸟的不良习俗。20世纪70年代,当地甚至流行“养鸡不如打鸟”的说法。这时,无论是迁飞的候鸟,还是守山的村民,都不“自在”。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两山”理念的宣传深入,加之日益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深入人心的爱鸟护鸟教育,捕猎候鸟制作鸟干的传统陋习在明溪已然绝迹,爱鸟、护鸟已成为明溪人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喔……”随着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村民杨美林的呼唤,不多时,便有五六只白鹇飞来,在树枝上停歇,或在草丛间踱步。

每天清晨,年逾八十的杨美林都要走十多分钟的山路,到家附近的“白鹇谷”看他的“老朋友”,十多年来一直如此。“没有去看它们,就好像家里吃饭少个人……”杨美林念叨着。

37c4a95ad5777a98f97f76d16156aa63.jpg

五年前,杨美林救助过一只被老鹰抓伤的白鹇,敷草药、喂水食。悉心照料后,将它放归山林。虽在山林,鸟儿也没有离开杨美林,这只白鹇与同伴每日都会来“白鹇谷”转转。

13ab9cbf1bb0c9982f1d31846608f27a.jpg

明溪县市民服务中心12楼的候鸟监测管理平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鸟类栖息状况,21台监测球机安装在野外重点区域,全天候关注着遍布全县的鸟类栖息地。这套监测与保护系统能够动态获取候鸟迁徙、栖息、生境变化等数据,为推进鸟类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在技术监护之外,也有法规兜底。2018年4月,明溪发出全国首份“护鸟令”,并运用巡回生态法庭下乡入村,公开审理、以案释法,让护鸟观念深入人心。

从早年的捕鸟,到如今的护鸟,人们观念变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坐拥厚实的生态“家底”,明溪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让村民自在地吃上“生态饭”?

随着一批批观鸟爱好者的到来,明溪的生态观鸟产业逐渐萌生。先是村民自发地搭建观鸟屋,开办乡村民宿和农家乐。之后当地建成精品观鸟点、成立“村社合一”观鸟合作社、建起观鸟主题民宿、提供专业的鸟导服务。

62063ce51c3c257d10891a856c5d7613.jpg

明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肖书平介绍,当前,明溪在全域布局5大观鸟区域和5条观鸟精品路线,提升改造精品生态观鸟点31个、特色观鸟民宿15家,成立观鸟专业合作社8家,全县1100多人参与观鸟产业发展。去年,观鸟经济带动明溪县地方经济收入近1亿元。

何以“看见”

鸟看见了,世界就看见了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既是明溪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富民的举措,也是明溪以鸟为媒,让世界“看见”的底气。

“看见”来自专业视角。

河南师范大学的博士刘伟,带着专业团队在明溪驻点,开展珍稀鸟类种群调查监测、极小种群保护拯救等研究,如今已是第六个年头。“明溪的鸟类资源就像一个宝藏,需要不断深入挖掘。” 刘伟说。

83090574bcaab4d331da8c02542213a2.jpg

目前,明溪已和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10多所院所、高校开展合作,超过1000名专家教授和高校学生到明溪进行科研调查和教学实习。专家学者帮助明溪捋清了鸟类资源,也为建设观鸟区域、观鸟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年9月,国家鸟类环志中心在明溪县设立福建省首家鸟类环志站,这为世界“看见”当地鸟类资源提供了更为专业的视角。

“看见”来自世界各地。

谢芳林是明溪县夏坊乡中溪村颇有名气的鸟导,他对第一次接待外国观鸟者的经历印象深刻。2016年,一位法国观鸟爱好者通过电子邮件联系谢芳林,要来明溪看斑头大翠鸟等明星鸟种。第一次接触外国观鸟者,谢芳林很是激动,开始摸索如何同外国友人交流并为其安排路线等。

d6d8f586b00e18786b20778bf046ad86.jpg

而后到明溪的外国观鸟者越来越多,谢芳林也愈发从容。他接待过的不少外国人多次重访明溪,在追鸟中逐渐熟悉明溪。

在明溪,谢芳林与30余位同行常常要与外国观鸟者打交道。今年以来,已有来自26个国家的观鸟爱好者到访明溪。

“看见”传播“两山”理念。

不少外国观鸟者,都会将在明溪观鸟的经历分享到国外社交平台。曾有一对德国夫妇到紫云村观鸟,回国后制作了一份完备的攻略并发在国外论坛,其中包含交通情况、住宿信息、鸟类资源,甚至包括每个观鸟点的经纬度坐标。

世界各地的观鸟者看见了“两山”理念的生动面貌——他们看见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看见了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鸟儿,也看见了当地人的热情与富足。

年初,丹麦观鸟爱好者托马斯·佩德森在明溪成功拍到斑头大翠鸟后难掩兴奋之情,与同伴拥抱庆祝。他说:“在翠鸟中,有一些是罕见的,其中之一就是斑头大翠鸟,想见它,你就必须来这里!”

76e868d6ce7c1b3bf37f2491eca2ab24.png

图源:三明融媒体中心

来自印度的观鸟爱好者表示明溪的生态环境和鸟类栖息地美得令人惊叹,他们对于当地鸟导的安排与服务也交口称赞。

387e355e7cae34011114ce824f240e31.jpg

视频截图

而在紫云村,杨美林一家开的民宿已经接待了三十多个国家的观鸟爱好者。观鸟之余,外国友人还为打糍粑、烧箔画、做擂茶等传统民俗所吸引。不少人在民宿的卡片上写下明溪观鸟的感受,还有人在回国后将拍摄的照片制成精美相册,再寄送到杨美林家中。“我们原来是一个宁静村庄的家庭,现在好像与全世界连接在一起了。”杨美林的孙子杨水清说。

f63da7bb500ff000fb06c28199e3fd35.jpg

明溪县副县长王德礼告诉记者,当地正围绕“两山”路径的转化,筑牢发展根基,保护好鸟类生境,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提升“观鸟胜地 自在明溪”的品牌知名度,进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明溪样板。

2f5e1929a942356eb131cdd805222c3a.jpg

如今在明溪,“两山”理念蕴于观鸟热潮中,通过一群群观鸟爱好者、一篇篇生态观鸟帖,一个个外国友人与村民的故事,传播到世界,比迁飞候鸟的航迹更远、更广。

 记者手记 

千年鸟道,与鸟共飞

一只鸟,如何成就一方山水,又如何富足一方百姓?在福建三明的明溪县,我们穿行于苍翠林间,试图在这条“千年鸟道”上寻找答案。

车行山谷,鸟鸣清脆。白鹇悠然掠过林间,或觅食,或飞起,划出优美弧线。我们遇见了与鸟为伴的“唤鸟人”,结识了带领“鸟友”追寻珍禽的“鸟导”,聆听了因鸟归乡创业的年轻人的故事。他们是这条千年鸟道焕发新生的见证者,也是明溪绿色转型的亲历者。

这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曾经,当地百姓为生计捕鸟,但枪声与鸟网换不来长远发展。当生态保护成为共识,出路何在?

答案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明溪坚持生态优先,以“鸟”为媒:划定保护区、实施硬约束“固本培元”;发展观鸟旅游、培育鸟导队伍实现“生态增值”;依托生态科普与文化传播“凝聚共识”。在全民呵护下,明溪记录的野生鸟类从2004年的197种跃升至347种鸳鸯、斑嘴鸭等7种候鸟开始“定居”成为“留鸟”。

从“捕鸟人”到“护鸟人”,观念的蝶变带来发展的蜕变。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山区小县,如今已成为观鸟胜地。村民们借着东风,踏上富裕之路:民宿因鸟而兴,农产品因生态卖出好价钱,外出谋生的年轻人“归巢”创业。据统计,明溪每年吸引逾3万人次观鸟爱好者,带动相关消费约1亿元,“鸟”经济展现出蓬勃生机。

千年鸟道上,群鸟高飞。这条道路见证过自然壮阔,经历过发展迷茫,如今步入全新阶段。鸟儿安然栖居与百姓红火日子,构成一幅和谐双面绣。在明溪,保护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它们如鸟之双翼,承载这片土地飞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2025年福建省新闻战线融媒体业务能力竞赛

登峰观羽队

严顺龙、陈舒怡、游筑波、薛颖

徐镜正、谢溢鹏、郑晓梅

特别鸣谢明溪县融媒体中心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