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共有“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47项竞赛进入名单。入围竞赛的举办时间原则上为2025年10月至2028年8月,在此期间每学年举办不得超过1次,累计不超过3次。

竞赛“白名单”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多元成才观。通过规范竞赛活动,教育部门实际上是在为多元化评价开辟合法路径——让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在数学竞赛中绽放光彩;让富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在书画比赛中找到自信;让科技创新爱好者在机器人竞赛中大显身手。这种因材施教理念,有助于发现和培养各行各业的未来领军人才,而非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潜力。
竞赛“白名单”是教育生态治理的重要一环。守护教育清朗天空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竞赛;家长需摆脱“唯竞赛论”的焦虑,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社会机构应恪守教育初心,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只有让竞赛回归兴趣培养本源,不再成为升学“敲门砖”,让孩子们能在无过度竞争压力的环境中快乐成长,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