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1月2日讯(记者 张哲昊)10月31日–11月2日, 以“智引未来,绿行通途”为主题的第三届智能轨道、交通与运输工程国际会议(ICSTTE 2025)在平潭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超过120家高校、科研机构与行业领军企业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

陈德旺致辞
“我们正站在交通系统重构的关键节点。”大会主席、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福建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陈德旺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未来的交通将是一个能够自我感知、协同决策的智慧生命体。实现这一愿景,必须依靠全球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共同解答“交通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
会议核心环节由五场主旨报告构成,分别从国家战略、基础理论、重大工程、城市运营到国际前沿等层面,全景式地展现了智能交通领域的最新进展: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林榕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系统阐述了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五阶段演进路径,从国家层面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战略思考;北京交通大学杨立兴教授(系统科学学院院长,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分享了城轨交通节能运营的最新数学模型与优化方法,为绿色出行提供了精准的理论利器;作为中国智能高铁系统的架构师之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李平首席专家,首次系统性地向全球展示了从技术体系到“京张高铁”成功实践的完整创新链条……

活动现场
不仅如此,记者还注意到,在现场,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专家段然深入解读了北京地铁智慧供电系统的创新实践,展示如何通过智能技术实现供电系统的精准监控与预测性维护,为超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北京经验”。“智慧供电是保障地铁安全高效运行的‘能量心脏’,其升级改造是系统性工程,正推动着运维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深刻转型。”段然说。
本届大会共设立了20余个前沿专题论坛,精准覆盖“智能网联汽车”至“大模型交通应用”等国家优先布局的方向,来自中车、北京地铁等机构的企业家与技术负责人与专家学者就产业化路径与挑战展开讨论。
经严格评审,本届会议从257篇投稿中评选出7篇优秀论文与3篇最佳论文,研究内容覆盖燃料电池汽车能量管理、桥梁防船撞、地铁司机疲劳监测、智能汽车多模态融合等前沿方向,展现了青年学者卓越的创新潜力。
本次大会由福建理工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智能及其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平行控制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东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集美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CoreShare科享学术交流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