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与文献资源建设研讨会”在漳州三宝开元名都酒店举行。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龙海,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何坚,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文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南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吕梁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三明学院、中共漳州市委党校、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金门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的8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参会。开幕式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云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龙海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积极举措,是对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强国建设需求的及时响应,对推动学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闽南文化文献资源,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越,下续台湾海外,是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富奠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大陆性与海洋性、乡族性与世界性等特征,具有独特的民俗与民间信仰。张龙海表示,闽南师范大学作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不忘办校初心,形成鲜明的“闽南文化+学科专业+教师教育+两岸交流”办学特色,期待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高校力量。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何坚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扎根中原、繁盛于东南,并随闽南人远播至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它以独特的乡音、民俗信仰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成为连接海峡两岸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闽南文化传承是系统性工程,繁荣发展需要各界协同努力。何坚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专家学者能深入交流、启迪智慧,聚焦前沿问题,共谋创新发展。何坚还介绍了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依托“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将闽南特色中医药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贡献。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沈文锋在致辞时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闽南文化大有文章可做”,为研究指明方向;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战略任务,福建省委、省政府也将其纳入文化强省建设部署。研讨会的召开是对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具体落实,意义深远,既促进两岸融合,也助力文明互鉴。沈文锋指出,闽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中传承、互鉴中创新。近年来,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沈文锋表示,研究会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积极参与三大重点任务:深化理论研究、推动文献资源数字化共享、拓展国际合作。研究会愿与专家学者携手,扎根闽南沃土,立足福建、联通两岸、放眼世界,共同为建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贡献力量。

闽南师范大学教授郑镛作为专家学者代表在致辞中指出,闽南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也因为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具有特殊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受到高度重视。作为闽南文化的研究者,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握时代发展机遇,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主旨发言环节,由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添源主持。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中韩文部主任李国庆教授以《亲历中国》《中国记录》《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为典型案例,系统梳理了海外文献中关于中国文化的记录脉络。同时,回顾了清代以来的海外访书情况,介绍了海外尤其是北美地区汉籍的调查编目概况。他指出,这些散落在海外的文献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交流的“活化石”,尤其为闽南文化的国际传播轨迹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其研究为挖掘闽南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构建文化传播的历史图谱提供了全新视角。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陈进国教授以林连玉“华人族魂”符号的形成和发展为题演讲。他认为,这一符号是海外华人族群认同的精神凝练,既彰显着侨胞对中国的赤子情深又蕴含着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同时折射出华人在异质文化环境中的身份建构逻辑。

三明学院图书馆副馆长靳阳春教授结合三明学院图书馆作为“闽师之源”特藏资源的建设实践,阐述了地方文献特藏资源从“收藏”到“活用”的路径探索。他强调,闽南文化文献资源的建设需注重“传承”与“致用”的平衡,通过数字化建设、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手段,让沉睡的文献资源转化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力。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王照年教授以《四库全书总目》为切入点,对其中著录的朱熹著作进行了系统考辨。他从版本源流、内容校勘、学术评价等维度,厘清了朱熹著作在经典文献中的传承脉络,为闽南文化的学术根源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该研究对于深化朱熹思想与闽南文化的关联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王小平教授立足漳州本地中药材资源,对漳州中药资源概况、漳产中药质量研究、多糖研究以及炮制等方面展开研究。他指出,漳产中药材质量良好是闽南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其质量研究与产业发展不仅关乎地方经济,更是闽南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该研究为闽南中医药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产业赋能提供了专业的学术支持。




分论坛讨论环节在11月1日下午进行,参会专家学者分三个小组,分别围绕“全球视野下的闽南文化”“明清以来福建社会文化变迁”“文化遗产保护与跨领域应用”三个领域的话题分享了各自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进行深入讨论交流。

研讨结束后,郑镛教授作了精炼的学术总结。他在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会共收到53篇论文。会议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与会人员地域跨度大、范围广,说明闽南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二是研究指向得到扩展,说明闽南文化研究的创新发展。具体有八大指向:1.闽南文化传承传播符合时代需求;2.闽南文化语言载体在海外生态下的传承传播问题;3.闽南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4.海洋文化的再研究与闽南文化的再出发;5.探讨闽台文化的现实意义;6.闽南文化的文献资源建设问题;7.闽南的中医药文化的民间性;8.闽南文化的非遗保护和传承问题。郑镛教授作为资深闽南文化研究学者,也给与会专家学者提出宝贵的专业建议,他指出,闽南文化研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颁发一等论文证书

颁发二等论文证书

颁发三等论文证书
报告结束后,大会为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证书。


11月2日上午,与会的专家学者前往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杏林学堂、国医堂参加了中医药文化及文献调研活动。

本次会议由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和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研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推动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与文献资源建设,充分发挥闽南文化联结海峡两岸、情系海外侨胞的重要桥梁作用,扩大闽南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会议共收到论文53篇。会上,海内外专家学者分享高见,充分交流,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闽南文化文献资源,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极其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