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近日,2025年青海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获批名单正式公布,标志着青海已在8个市州完成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布局,构建起全域覆盖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在网点建设规划上,青海充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及专业服务机构等优质资源,通过科学统筹与精准布局,持续完善服务网络。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围绕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统筹管理;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重要网点开展针对性服务;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采集;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保障,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覆盖更广、效能更高、服务更好、体验更优,才能更好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创新发展。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围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公共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维权、侵权预警等相关服务,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截至目前,青海已建成18家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其中依托图书馆设立的网点占比超30%,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设立的网点占比超20%,形成层次分明、多元协同的服务格局。此外,通过和国家级网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的紧密联动,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在青海省范围内的均衡配置与高效共享。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节点、网点已经深入城市、产业和市场,要实现创新创业主体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便捷可及。一方面,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多元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数字化,构建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管理与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扎实开展嵌入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全力参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快速发展。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知识产权贡献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连接纽带。要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去定位、谋划和推进,引导公共服务机构主动了解跟踪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有关需求,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信息价值和作用,通过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利用、知识产权战略咨询、产业发展分析、行业规划研究、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等服务,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贯彻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全链条全过程,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与保护体系、运用体系协同发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