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下党“四同”行的思考
2025-10-30 17:25 福建日报 原创

0789.jpeg

近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赴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参加“四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党性教育。从走进“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到重走党群连心路,从田间劳作到企业调研,五天的沉浸式体验,让“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愈发清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愈发厚重。这不仅是一次党性淬炼,更是一段坚定信念的修行。

溯源:在“摆脱贫困”展览里锚定初心方向

教育首站,我们走进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馆。馆内“越过温饱线”“蓝图绘到底”“打赢攻坚战”三大板块的图文与实物,串联起闽东三十年的奋斗变迁——从“老少边岛贫”的困境到“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的崛起,从“车岭车上天”的闭塞到“党群连心路”的畅通,每一组对比都让人震撼。

最触动我的是一组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走遍宁德的调研足迹。摆脱贫困哪有什么顺理成章,不过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用汗水浇灌成的水到渠成。

躬行:在田间地头的劳作中触摸群众温度

“四同”的核心在“同劳动”,这不是简单的体验,而是与群众零距离的联结。10月12日下午,我们走进百香果种植基地,跟着农户摘果时,指尖沾着的泥土、额头的汗水,让我真切体会到“每一份收成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坚守”;10月14日更是“全天农耕日”——清晨在稻田参与传统农耕作业,亲身体验割稻、打稻、筛稻,真正读懂“粒粒皆辛苦”的重量;午后到茶园学辨“一芽二叶”,再到制茶车间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萎凋、揉捻,看着鲜叶变成条索紧实的茶叶,深入倾听基层声音,了解乡村发展实情,在劳动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入住碑坑山村村民沈孔旺家的日子更让我难忘:午后和老沈一起磨豆浆、打糍粑,黄豆在石磨里变成细腻豆花,木槌捶打糯米成团的触感至今清晰;夜晚与村民在议事长廊同坐一条凳、同议一村事,在面对面交流中感知民情温度,凝聚振兴共识。这些瞬间让我醒悟:民心不是靠说教赢来的,而是靠“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出来的,靠“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办出来的。

寻路:在党群连心路上感悟实干密码

10月13日的“重走党群连心路”是教育的重头戏。我们从平溪镇上屏峰村出发,党校教师沿路讲解“一进下党”的艰辛:当年没有路,靠干部群众用镰刀割出一条路;如今山路旁建起了水电站、集镇,曾经的“穷山沟”2024年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较2012年增长近5倍。让下党乡从“五无乡镇”,如今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楷模,也让“四同”教育有了生动的注脚。

探企:在千亿产业实践中践行担当使命

教育最后一站,我们走进青拓集团。在生产车间,“老树发新芽,新地长新苗”的实践令人震撼:这家从温州迁至宁德的企业,曾面临技术、资金双重压力,却在十年间建成全球最大不锈钢生产基地,产值突破 2000亿元,带动 2.3万多人就业。企业负责人说:“我们照‘滴水穿石’的劲头干,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笔尖钢’‘手撕钢’,从单一冶炼到全产业链,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既要像下党干部那样“懂农业、爱农村”,也要像青拓集团那样“敢创新、善突破”,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出实招,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把“为民初心”落在脚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省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