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10月29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吴怀广 冯晓岚)今年8月起,福建等多个省市在全国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蓝色金融标准》试用工作。莆田市是我省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和蓝色金融标准试用地市之一,在省、市两级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和指导下,全市各金融机构加强生物多样性金融和蓝色金融标准试用,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和蓝色金融从概念走向实践,搭起联通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金桥”。截至9月底,莆田市生物多样性贷款余额212.7亿元,绿色金融支持目录相关贷款余额136.3亿元,占全市绿色贷款比重达30.2%。
》》》金融活水 润泽碧海渔乡
针对水产养殖行业养殖周期长、资金回笼慢的特征,及中小养殖户“缺乏抵押物、资金缺口大”的融资堵点问题,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指导辖内金融机构积极拓宽抵质押物担保范围,创新“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养殖e贷”“福海贷”等特色蓝色信贷产品,满足海上养殖的多样化需求。

“我养了鲍鱼十几年,真没想到现在养鲍鱼的技术也能用来贷款!”福建省海岛之星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该公司从事鲍鱼、海带养殖行业,通过产学研协作斩获20项发明专利,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远销全国。随着海底播养殖技术成熟,企业亟需资金扩大规模。邮储银行莆田分行积极引入知识产权质押模式,成功向企业发放500万元符合“生物多样性+蓝色金融”双重标准认证贷款,用于鲍鱼种苗繁育及外海底播养殖扩张。目前,首笔提款已投入种苗繁育基地升级建设。
》》》金融妙笔 修复生态画卷
近年来,莆田市在木兰溪入海口、妈祖城沿岸等区域开展海洋生态文明保护修复,统筹实施红树林修复、岸滩整治等措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项目普遍存在公益性较强、项目周期较长等特点,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路径,形成了以政策性银行贷款为主体、多种金融工具协同发力的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不仅为莆田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还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莆田市闽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建设的海洋渔业产业链可持续开发项目共涵盖海漂垃圾整治、贻贝养殖筏架改造及新建、菲律宾蛤仔整埕及海带养殖设施改造约1.2万亩区域,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指导农发行莆田市分行第一时间为该项目授信3.4亿元,并于9月发放115万元贷款用于多层级生态系统水平综合养殖。该项目定期监测养殖区的海水和沉积物环境变化,通过及时轮换筏式和养殖区,使得海洋沉积物环境得以自净,保障海区环境和底栖生物的生态环境,减少养殖病害发生风险。
》》》金融丹青 勾勒宜居蓝图
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以木兰溪绶溪片区综合治理及品质提升项目入选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为契机,指导农发行莆田市分行持续为泗华郊野公园、绶溪公园·状元红共享农业公园等相关项目建设注入金融活水,累计已投放11.16亿元,全面改善木兰溪绶溪片区水环境质量,将“生态红利”真正转化为城市居民“宜居福利”。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持续加快,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将持续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优化上持续发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协同发力,推出一批有特色、可复制的创新案例,为全省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完善提供“莆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