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连村脉,治水兴乡村。长乐古槐镇屿北村立足水系环绕的自然禀赋,将河长制工作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全局,以党建为引领聚合力,以产业为纽带促共治,以民生为落点求实效,实现了“河道清、产业兴、家园美”的良性循环,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与河长制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党建引领强根基,构建治水组织体系
屿北村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河长制落地见效的核心抓手,筑牢治水“红色堡垒”。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扛起“村级河长”责任,成立由党员干部、河道专管员、乡贤代表组成的治水工作专班,建立“党员责任河段”制度,每名党员认领专属河段,负责日常巡查、垃圾清理、问题上报等工作,形成“书记牵头抓、党员带头干、群众齐参与”的治水格局。
为强化治理效能,村党支部牵头搭建区党代表生态文明工作室、便民代办点等平台,将河道治理纳入党员学习和民众交流重要议题,定期召开治水座谈会,及时回应村民对水环境改善的诉求。同时,通过“党建+乡贤”模式,发动海内外华侨、企业家捐资助力治水,仅新农村建设初期1小时就募集资金100多万元,累计捐款超千万元,为河道清淤、排污系统完善等工程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
二、产业融合促共治,激活治水内生动力
屿北村坚持“治水为产业,产业促治水”的理念,将水系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让良好水环境成为乡村产业的“增值点”。在农业发展中,依托河道整治升级灌溉系统,梳理农田水道沟渠,为“吉祥四宝”等特色果蔬种植提供优质水源保障,建成规模化“红色果蔬基地”,实现“清水润田、提质增收”的双重效益。

在文旅开发中,以“清水绿岸”为基底,打造丹湖观景台、环湖步道、桃花园等景观节点,修缮郑公盾事迹陈列馆等文化地标,将河道风光融入农耕文化体验线路。同时配套建设民宿、小夜市等设施,让“治水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吸引游客打卡消费,又激发村民保护水环境的自觉性——村民们深刻认识到“河道美才有游客来,产业兴才有收入增”,主动参与治水护河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三、民生导向优生态,共享治水实践成果
屿北村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将河长制工作与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升级同步推进,让治水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在环境整治中,聚焦丹湖等重点水域,开展专项清理行动,清除水面漂浮物、沿岸垃圾及河道障碍,彻底改变昔日“垃圾聚集、污水横流”的状况,重现“倒影澄波底”的美景。同时完善排污系统,升级改造旧厕,推广垃圾分类,从源头切断水污染源头,同步防控病媒生物滋生。
围绕“治水+民生”做文章,村里实施河道沿岸环境提升工程,在河岸种植乔灌木打造绿色廊道,配套建设屿北公园、多功能篮球场及健身器材,实施灯光夜景工程,让河道两岸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幸福走廊”。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将河道保洁纳入积分兑换范围,村民参与河道清理可兑换生活用品,推动治水工作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

四、制度保障求长效,巩固治水工作成效
为避免“一阵风”式治水,屿北村建立健全河道治理长效机制。制定《河道保洁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日常保洁,实行“每日巡查、每日清理、每月督查”的工作模式,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将河长制工作纳入村两委年度考核,与乡村振兴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倒逼责任落地。
同时注重宣传引导,通过宣传栏、村民大会、实践基地教育等多种形式,普及河湖保护知识,呼吁村民杜绝向河道丢弃垃圾、排放污水等行为,强化“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共识。如今的屿北村,河道通畅洁净,水质持续改善,水系景观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治水兴村、碧水惠民”的美好愿景。

屿北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与河长制并非简单叠加,而是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以党建凝聚治水合力,以产业激活护水动力,以民生巩固治水成果,方能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持续铺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