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acd5ab-1c89-495a-8a1f-127d7ca01c18.png) 
			10月25日上午,第十二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语文专场在福州市仓山小学举行。活动以“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策略与实施”为核心议题,同步推广仓山小学《从烟台山走向世界:基于文化根脉的育人创新实践探索》教学成果,汇聚两岸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在交流互鉴中让文化育人理念落地生根。
作为承办方代表与教学成果研发单位,福州市仓山小学周仕斌校长结合学校七十余载文脉传承与“立心教育”体系实践,详细介绍了《从烟台山走向世界:基于文化根脉的育人创新实践探索》的核心内涵。该成果以“立文化之心、立成长之心、立家国之心”为核心,构建“文化浸润——实践探究——国际视野”三位一体育人体系,通过“走读烟台山”“走读海丝”“走读榕城非遗”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行走中懂家乡、在体验中传根脉。

周校长表示,此次活动为成果推广搭建了优质平台,期待两岸教育同仁共同探讨文化与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
理念引领赋能,成果深化落地
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海峡两岸教育专家带来多场深度讲座,既为语文教学革新点亮思路,更与仓山小学文化育人成果理念高度契合,为成果推广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尚荣教授以“优秀语文教师:众多合唱声中的领唱”为主题,从“恪守格律、拓宽格局、提升格调”三个维度展开解析。其强调的“打破认知边界、追求育人内涵”理念,与仓山小学成果中“实践探究+国际视野”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为跨学科教学中文化内涵的挖掘提供了方法指引。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冯建军教授围绕“五育融合视野下德育如何做”展开专题讲座。专题理念与仓山小学“文化浸润”课程中“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实践路径高度契合,为成果中“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落地提供了理论参考。

台湾中原大学连育仁副教授的《AI生成式人工智能点燃小学语文课堂的想象力》讲座引发全场关注。他展示的AI在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为仓山小学成果中“跨学科实践”的数字化升级提供了前沿思路,助力学校进一步完善“科技+文化”的育人模式,丰富成果的可推广性。
跨学科融智,成果实践显效
活动中,两岸教育工作者联袂呈现的多堂跨学科融合课例,不仅展现了教学创新活力,更通过与仓小学子的课堂互动,生动呈现了文化育人成果的实践成效。
台湾陈丽云老师执教《松鼠》时,以“自学-导学-共学 -互学”递进式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李竹平老师同样执教《松鼠》一课,李老师以“读者意识”重构说明文教学,通过“游客、动物学家”等跨生活场景的“身份角色卡”,将语文语用训练与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相结合。

台湾宜兰县苏澳小学邱怡雯老师执教《葡萄沟》示范课,将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引导仓小学子分享福州文化。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诸向阳老师执教的《葡萄沟》则以“金牌小主播”为情境主线,设计“我来采采小葡萄”“我来夸夸葡萄沟”“我来做做小主播”“我来写写四会字”系列活动,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艺术表达相融合。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校长吴志诚执教《田忌赛马》,创设国乒半决赛排兵布阵的真实情境。仓山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展现的逻辑思维与策略意识,离不开成果中“古今对话”的文化浸润,体现了传统智慧对当代学生成长的滋养。
福州市仓山小学教导处主任林应功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他以“文化传承”为根基,构建跨学科学习框架。通过地理知识交流、诗人背景分析、乐曲欣赏等,分别实现语文与地理、历史、艺术的联结与升华,帮助学生感悟黄河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元志远老师带来三年级上册《犟龟》示范课。元老师以“预测方法”为线索,融合音乐、科学、哲学等跨学科元素,让学生在童话阅读中获得多元素养的提升。

课后,来自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卢晓荣、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陈淑端、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处主任黄翠雅等几位老师紧扣课堂亮点作了精彩点评。老师们的点评不仅为跨学科教学优化指明方向,更为仓山小学《从烟台山走向世界:基于文化根脉的育人创新实践探索》成果拓宽辐射路径,助力其更好地推广应用、互鉴共生。
本次语文专场活动的圆满举办,既是两岸教育交流的深度互动,更是仓山小学《从烟台山走向世界:基于文化根脉的育人创新实践探索》教学成果的成功推广。两岸教育同仁以课堂为媒、以成果为桥,在交流中凝聚共识,让文化育人与跨学科教学理念深植人心。活动获《福建日报》关注报道,成为两岸基础教育交流互鉴的生动注脚。未来,仓山小学将继续深耕文化根脉,推动育人成果不断完善,为两岸基础教育融合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