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道
标题图
丛味还是枞味?搞不清,一篇给你讲清楚
2025-10-28 16:23 茶道CN

今日霜降,空气中褪尽了夏末的燥热。去年焙好的岩茶也完成了一场蜕变,茶汤中的物质在缓慢转化中达成了和谐的平衡,正式迈入最佳品饮时节。

在岩茶的谱系里,老丛水仙自带“传奇感”,独特的“丛味”,成为茶客追逐的珍品。你是否也被包装上的“丛味”和“枞味”搞晕过?明明是同一款茶,有的写“老枞水仙”,有的标“老丛水仙”,这两个字到底有啥区别?

其实,在植物学领域无“枞”字一说,但在历史上,“枞”与“丛”共同使用,背后藏着水仙茶的生长密码与风土故事。

图片

“枞”与“丛”的字源密码

要分清两者,得先从汉字本义说起。“枞”读cōng,本义是一种常绿乔木,《说文解字》里释为“松叶柏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杉、云杉这类高大乔木。而“丛”读cóng,本义是“聚生的草木”,更强调生长状态——比如杂草丛生、竹林成丛。

图片

放在茶里,这两个字的分工逐渐清晰:“枞”多与树龄、树种特性挂钩,“丛”则侧重生长形态。但在水仙茶的语境里,这种分工又因地域习惯变得模糊。

水仙茶里的“枞”与“丛”从哪来?

水仙茶是福建乌龙茶的代表,核心产区在武夷山、建阳、漳平一带,其中以武夷山的水仙最负盛名。这两个字的使用,恰恰和产区的风土紧密相关。

“枞”字的流行,和武夷山的老茶树脱不开关系。当地茶农祖辈相传,把生长年限久、树干粗壮如乔木的水仙茶树称为“老枞(丛)”。这些茶树多生长在岩缝、坡地,不修剪、不矮化,自然生长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树干带着苍劲的木质纹理,远看像挺拔的“枞树”,于是便有了“老枞”的说法。“岩茶有枞,百年者为贵”的记载,可见“枞”字在当地有深厚的历史根基。

图片

水仙茶树本身是小乔木型,即便树龄尚浅,也常以丛生状态生长——几株茶树聚生在一处,根系交错,枝叶舒展。茶农们便用“丛”来描述这种生长状态,“丛味”也就成了水仙茶基础风味的统称,无论树龄新老,只要是自然丛生的水仙,都能透出几分“丛香”。

图片

“枞味”与“丛味”没啥不同

“丛味”是水仙茶的“基底香”。树龄30年以内的水仙,丛味更清新:干茶带焦糖香,冲泡后能喝到明显的兰花香、粽叶香,茶汤滑爽,咽下后喉头有淡淡的青草气,像走在雨后的茶园,满眼都是鲜活的绿意。这种味道来自茶树丛生带来的通风透光优势——枝叶间空气流通,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例更平衡,便有了这份清爽。

图片

“枞味”即是老茶树的“丛味”。通常树龄50年以上的水仙“老丛”,丛味更复杂、更沉静:干茶有木质香,冲泡后先是苔藓的湿润感漫上来,接着是枣香、药香,茶汤像米汤一样稠滑,咽下后舌根会泛起一丝清凉的“岩韵”,尾调带着老树特有的沧桑感。这是因为老枞的根系深扎岩缝,吸收了更多矿物质,加上生长缓慢,茶多酚转化充分,才酿出这份“岁月沉淀的味道”。

图片

“枞”和“丛”该怎么选?

想尝水仙茶的本味,选“丛味水仙”更稳妥,它能让你直观感受到水仙茶的兰香与滑爽。

想体验“老茶风骨”,但要注意:真正的百年老丛水仙产量稀少,价格偏高,购买时可以问清树龄、产地——如武夷山慧苑坑一带的老丛,因岩韵突出,被公认为品质标杆。

图片

其实,“枞”与“丛”本无对错之分,不过是茶人用文字记录自然的智慧:“丛”写的是茶树的生长姿态,“枞”记的是老茶树的岁月故事。

下次再喝水仙茶时,不妨细品那缕香韵——是清新的丛香,也是沉静的枞味。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