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记者点击)一把卷尺量出治理温度
2025-10-28 09:08 福建日报 原创

66.jpg

最近,深圳的“卷尺哥”火了。作为普通市民,他穿梭于街头巷尾,专挑公共设施的小毛病,两年来发布千余条视频反映路面凹坑、地砖松动、盲道中断等市政问题。许多视频一经发布,当地政府部门便迅速作出响应。不少网友为这样“件件有落实、问题秒整改”的“深圳速度”点赞。

这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展现了当地政府的高效执行力,也折射出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转变——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细治理,从封闭运行走向开放协同。

面对舆论监督,是选择推诿拖延、文过饰非,还是直面问题、立行立改?一些城市以“秒整改”的实际行动,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而“秒整改”的背后,是责任体系的压实和响应机制的高效运转。以深圳为例,自去年起,深圳探索“未诉先办”模式,主动在40多个互联网平台挖掘线索,当前已发现17万条线索,5000多条线索形成了内容核实、主动立案、跟踪督办的一套闭环机制。这正是政府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服务的生动体现,也是对“有问题,就解决问题”这一朴素治理哲学的最佳诠释。

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表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将成为城市工作者的重要奋斗目标。

过去,城市治理工作习惯于将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视为政绩,有时忽略了一些细节对市民日常出行体验的影响。深圳对此类问题的迅速回应,表明其治理理念已不局限于“完成看得见的工程”,还注重“提供感受得到的服务”。

精细化治理的本质,正是对人的关怀与尊重。当一座城市愿意为一块高出地面3厘米的井盖较真时,它不仅维护了市民的出行安全,更表现出了对每一个个体心声的看见和回应。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恰恰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最温暖、最坚实的注脚。唯有将精细化治理融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才能让城市变得更安全、更温暖、更值得托付。

在信息高度流通的今天,每一部手机都可能成为监督的探头,能否倾听、理解并驾驭来自民间的海量信息流,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足够敏锐的城市管理者,早已不再将网络视为“麻烦制造机”,而是将其视为提升治理能力的宝贵资源,将公众的监督意见内化为自我完善的强大动能,并做出快速响应。正是这样理念和心态的转变,塑造了一个城市自信、开放的治理姿态。

“卷尺哥”的走红并非偶然,他是政府治理转型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治理体系的温度与精度。治理的进步,从来不是独奏,而是政府与人民共谱的交响。当更多的市民愿意拿起“监督的卷尺”,更多的城市能敞开“倾听的大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蓝图,便会一步步从图纸走向现实。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