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泉州
标题图
文明花开刺桐城——2025年“文明泉州”主题采访报道活动综述
2025-10-27 19:56 新福建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0月27日讯(见习记者 肖蔚男 通讯员 张钰琪)十月的泉州,海风送爽,刺桐城泉州处处涌动着文明的暖流。由中央、省、市媒体记者组成的“文明泉州”主题采访报道组,在为期三天的行程中,深入鲤城、丰泽、石狮、晋江、南安、惠安、永春、德化等县(市、区),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这座城市从“文明创建”到“文明常态”的生动实践。

文明培育,厚植精神沃土

在德化,采访组见证了千年瓷都的匠心传承。顺美陶瓷文化世界里,全国文明家庭池珠香一家三十余年深耕陶瓷产业,不仅推动德化瓷走向年轻化、IP化,更带动爱心企业人士捐资数百万元投身公益。不远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月记窑”,四百余年不绝的窑火见证着非遗技艺的代代相传,“活化利用”的理念让这座古龙窑焕发新生。

家风传承同样在石狮锦尚镇东店村的观海楼绽放光彩。这座由旅菲侨亲建于1949年的番仔楼,如今成为家风家训馆,柱刻家训、侨批展陈,无声地传递着“爱国爱乡、勤俭诚信”的家族精神。与辖区学校共建的“优秀家风进校园”活动,让优良传统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文明实践,创新基层治理

丰泽区圣湖社区创新推出“四微”举措,通过“微宣讲、微引领、微协商、微服务”,构建起覆盖全域的“15分钟文明实践圈”。“厝边红色宣讲团”用乡音传党音,“帮帮团”志愿者提供便民服务,“银龄”工作室凝聚文化人才,这里已成为近4000户家庭的重要活动平台,居民满意度达95%。

永春县的公益早教文明实践点和城东社区慈善爱心驿站,则展现了“小城大爱”的温暖力量。“福建好人”、退休教师郑民红带领志愿者团队,为0-3岁宝宝提供免费早教服务;爱心驿站每周六、日凌晨为环卫工人分发早餐,每月“义剪日”为群众提供义剪服务,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文明窗口”。

文明创建,提升乡风文明

晋江磁灶镇大埔村的美丽蜕变令人赞叹。这个全国文明村通过“党建+网格化”治理模式,构建起“村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治理体系,投入200万元建设“智慧乡村”平台,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更令人感动的是,村民简办婚丧喜庆捐资慈善事业的金额累计达千万元,“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为村民自觉。

在南安石井镇岑兜村,这个“高甲戏发祥地”通过建设户外博物馆、对古朴民居实施“微改造”,巧妙植入脸谱、戏服、乐器等高甲戏元素,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

惠安山霞镇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达利食品集团将文明创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设立“亮亮教育基金”连续15年发放奖教奖学助学金1.35亿元;位于鲤城区的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构建“全人课程”体系,让文明教育如盐入水,浸润学生成长全过程……

文明花开,硕果满枝

据了解,截至目前,泉州市及5个县(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国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数量居全省第一。今年5月,泉州新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15个、全国文明单位20个,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2户、全国文明校园4所,文明之花遍开刺桐大地。

三天的采访行程虽短,但采访组深切感受到:在泉州,文明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市民的行动自觉。从千年瓷都的匠心坚守,到美丽乡村的文明新风;从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到百年老校的育人智慧,这座全国文明城市正以一个个生动实践,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