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做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制度,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近年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按照水利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机制)建设评价标准,以福建省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为试点,创新“6+3+1”模式,将“六项机制”建设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可评估的实践路径,确保了该引水工程运行安全、供水安全和施工安全。试点经验被水利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6步闭环”建流程,打造规范实施路径
围绕全链条管控,设计“方案宣贯-体系筑基-现场可视-素质提升-数字赋能-持续改进”流程。一是方案宣贯。结合工程供水、灌溉、航运综合功能,编制专项实施方案,明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预警处置等关键环节的责任主体、时间节点与质量标准。同时邀请水利部专家现场授课,分层分类开展全员培训,累计举办专题讲座3场、实操演练4次,覆盖管理人员及一线作业人员100余人次。二是体系筑基。成立由中心主任牵头的专项工作组,修订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等6项核心制度,明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74份,实现责任层层传导。三是现场可视。在北溪水闸、渠道沿线闸站等关键部位布设安全标识牌1450余处,绘制“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采用红橙黄蓝四色标注风险等级,公开危险源位置、管控措施及责任人。设置重大风险警示牌40多块、岗位风险告知卡100多张。制作危险源告知手册100多本。四是素质提升。建立安全生产岗位责任考核机制,开展“三知两会”培训与应急演练,职工安全素质显著提升。五是数字赋能。对接数字孪生九龙江北溪先行先试平台,开发“六项机制”管理系统,实现危险源巡查、隐患上报、整改跟踪全流程线上闭环。六是持续改进。引入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季度“危险源辨识评价+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机制,动态评估建设成效,确保机制长期有效运行。
“3维核心”强根基,筑牢安全管控屏障
聚焦“体系、现场、人员”三大关键维度,以量化成果检验建设实效,构建“可衡量、可核查、可追溯”的安全管控体系。一是体系建设,实现风险全周期覆盖。全面完成危险源辨识与分级,运用直接判定法、LEC法、LS法等多方法评估,确定重大风险危险源90个、较大风险危险源14个、一般风险危险源33个、低风险危险源166个,建立动态更新的危险源基础库。完善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全链条机制,编制重大风险危险源现场处置方案,实现“一源一案、一险一策”。二是现场管理,达成管控可视化升级。构建“标识标牌+移动端”可视化体系,关键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100%,隐患整改闭环率100%。规范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应急器材存放点,明确防汛道路、启闭机房等重点区域管控边界,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奠定基础。三是人员管理,推动责任全链条落实。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2024年以来组织开展超标洪水、消防反恐防暴、网络安全攻防等应急演练6次,职工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
“1个融合”破难题,创新智慧管控模式
深化“六项机制”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依托九龙江北溪流域数字孪生平台打造“智慧安全”管理新模式,破解传统管理“效率低、响应慢、覆盖窄”难题。一是构建智能管控系统。研发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管理系统,具备明确职责、量化作息、统计分析、信息管控等功能。实现了风险状况的实时监控与智能分析,提升风险管控、预测预警和隐患排查治理效率,为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处于行业前列。二是强化“双监测”保障。对重大风险危险源实行“自动监测+人工巡检”双保险,自动监测系统实时采集闸室渗漏、闸门运行等数据,人工巡检通过移动端实时上传现场情况,两者数据互通、异常联动,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置。三是推动管理模式转型。借助信息化手段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协同处置,从线下纸质记录转向线上数字管控,从事后整改转向事前预防,推动安全生产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升级。
【作者单位:省九龙江流域中心,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