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武夷山,一棵茶树的价值正被重新定义。武夷岩茶文化系统核心区,层层岩茶梯田嵌在丹霞岩壁间,茶农挎篮采撷“三叶一芽”。展馆内全息影像还原千年制茶技艺,智能终端支持多语言介绍岩茶非遗。游客扫码认购专属茶树,城里人线上下单鲜茶,茶农凭订单分红,茶香架起城乡经济共富桥。
2023年,福建武夷岩茶文化系统成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当地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推动茶产业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升级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贯通三产的复合型经济系统。资本顺着茶香回乡,冷链、直播、文创工作室在茶季集中落地,茶产业已成为武夷山地方经济的支柱。2024年武夷山市“一片叶”全产业链产值约150亿元,税收稳定超2亿元,产业模式从“卖原料”升级为“卖场景”“卖知识”,使遗产地成为城乡资本、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双向流动与高效配置的有效接口。
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功能,体现在它能够重构城乡之间的价值交换体系,其经济功能体现在多重维度:一是激活特色农业,提升初级产品价值。例如,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通过严格的原产地保护和品质认证,使“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实现产品溢价,带动全县茶农增收。这与传统农业依赖初级原料销售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二是深化交叉融合,创造复合型收益。如松溪郑墩镇以“百年蔗”为核心IP,打造沉浸式田园体验、发展生态研学与摄影旅游,有效将农业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提升了单位土地的“亩产”价值。三是推进城乡要素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通过建立“茶企+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型合作模式,吸引城市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化仓储与精深加工中心,同时引导设计师团队入乡,开发茶器、茶食、茶文创等衍生品,形成“以遗兴产、以产促融”的良性循环。
以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撬动福建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把保护做在前、让产业活起来、让价值提起来”。
加强保护传承,夯实城乡融合基础。农业文化遗产是其经济价值可持续实现的根本前提。各地应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遗产资源明确为可计量、可运营的潜在资产,变“遗产”为“资产”。同时,要注重传承人的培养,通过开展培训、技艺展示等活动,保障核心技艺与知识体系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的延续。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管理,为未来的经济开发和价值评估奠定基础。
打造产业集群,激活城乡融合动能。要推动福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从“单一产出”转向“多元增值”,核心是引导遗产地与文创、旅游、康养、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以农遗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生态圈。如福建长乐番薯种植系统以“四海长乐 福薯万家”为主题举办丰收节庆活动,打造融合农趣脱口秀、智能灌溉展示与丰收集市的多元体验;开发“长乐全薯宴”及系列产品,构建从种苗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推动番薯产业转型。在政策层面,可考虑设立农遗产业融合引导基金,吸引城市社会资本共建“田园共创空间”等实体项目,促进产业融合项目的落地实施,以产业集群方式让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汇聚点,形成以遗产地为枢纽的城乡产业生态圈。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城乡融合增值链。品牌是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实现的“放大器”。要把遗产的在地故事、老品种和老手艺凝成统一品牌符号,打造“福建农遗优品”,并建立严格的品质标准与溯源体系作为价值背书。尤其要敏锐捕捉新消费趋势,将传统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例如,随着新中式茶饮市场的爆发性增长,福州茉莉花茶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品质,正成为高端茶饮品牌的重要原料,实现了从传统消费圈层向新兴市场的突破。这一转变启示我们,必须主动对接新市场、新渠道,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线下可通过各类展会专业化推介;线上依托数字平台开展溯源直播、云上农展,传递“一片叶、一朵花、一株稻”背后独特的品质与价值,让农民在品牌增值中分享红利。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