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屏山时评)飞鸟何以向福建
2025-10-27 16:48 福建日报 原创

000.jpg


近日,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勺嘴鹬陆续飞抵泉州晋江围头湾越冬。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勺嘴鹬全球种群数量仅约600只。近些年,在泉州越冬的勺嘴鹬数量持续攀升,栖居时间延长。这得益于当地海洋生态与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底栖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也离不开政府和民众日益增强的爱鸟护鸟意识与扎实行动。

不只泉州,整个福建都是鸟类乐园。福建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和西太平洋两条候鸟迁徙通道,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在此繁殖、越冬或迁徙停歇。据统计,全省已记录到野生鸟类592种,约占我国自然分布鸟类总数的40%。

鸟类何以在福建安心栖息?答案在于,近年来福建精心构建的四大保护体系——法规制度、栖息地保护、科研监测与全民参与,共同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屏障。

比如,在法规制度层面,《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先后颁布实施,全省81个县(市、区)依法划定野生动物禁猎区、禁猎期,建立省、市、县三级执法机制,将鸟类保护融入林长制、平安福建建设和社会治理网格;在栖息地保护方面,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鸟类营造了安全舒适的家园;在科研监测领域,全省布设的2000多台红外监测设备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鸟类生物学、生态学和保育技术等研究深入开展;在公众参与层面,全省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志愿者队伍20支,累计发展志愿者5000多人,推动建设“爱鸟护鸟文明乡村”33个……

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并非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明溪县依靠“观鸟”产业带动了近亿元收入;厦门建在市中心的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城市品牌价值和生态福祉;在泉州湿地歇脚的候鸟引来了无数鸟类爱好者观赏、摄影……

这些扎实的地方实践,与全国层面的保护行动同频共振。今年9月起,国家林草局、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等17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为期三年的全国保护鸟类和打击非法捕猎贩卖鸟类专项行动。从全国到地方,一张覆盖鸟类迁徙通道、栖息地和全生命周期的保护网络正越织越密。

面向未来,福建的鸟类保护工作仍需在多个维度持续深化。比如,进一步健全执法监管常态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非法捕猎贩卖行为反弹,特别是在候鸟迁徙通道和集群活动区实施最严格的监管;持续深入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运用遥感、卫星追踪等科技手段提升保护效能,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支撑;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公众参与体系建设,通过生态补偿等机制创新,让保护者得益、参与者受益,将爱鸟护鸟意识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们保护鸟类,是因为它们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它们能提供审美愉悦、承载精神寄托、带来经济价值;更是因为,让鸟儿在林间欢腾、水边嬉戏,翱翔于天地之间,是这个世界本该有的样子。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中,这样的守护必将写下更加动人的篇章。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