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不论身处何方
他始终心系祖国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
他发起并带领华侨回国慰劳前线将士
而且冲破障碍抵达延安
作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论断
《闽人智慧·厦门系列》第三期
让我们一同重温
陈嘉庚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陈嘉庚。

1939年12月4日,陈嘉庚以南侨筹赈总会主席的身份发布了“精字第16号通告”,请南洋各属选派慰劳团成员,组建“南洋各属华侨筹赈会回国慰劳团”。其目的,一方面是希望华侨对祖国战况及后方建设获得更深刻认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慰劳前线忠勇战士,增强其抗日的意志。
这一倡议得到了南洋各属华侨的广泛支持。1940年3月初,各属选举的慰劳团成员陆续赶到新加坡。在怡和轩俱乐部,陈嘉庚及慰劳团成员连续开了三天的会,商讨返国途中的一切事务,希望各团员各司其职,相互协助。

1940年3月,陈嘉庚与南侨慰劳团成员出发前合影。
根据陈嘉庚和南侨筹赈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要求,每个团员自带帆布床、蚊帐、外大衣、手电筒等。因国内寒冷,南侨总会打算为成员们置办厚棉衣、羊毛内衣御寒。然而经办人员很快便发现新加坡御寒衣料非常少,且短时间内无法到外地采购,不能满足慰劳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号召华侨捐赠御寒棉衣,各界华侨纷纷把珍藏的御寒棉衣捐献给南侨总会,供慰劳团成员回国时使用。
3月6日,在新加坡的慰劳团成员在南天旅社集合后,赴红灯码头登船回国。此次登船的慰劳团成员有43人,另外来自菲律宾、越南、望加锡、仰光等地的慰劳团成员有11人,他们将从各自的居住地出发,在昆明集合后一起到重庆。

在慰劳团回国前,陈嘉庚通过媒体向各界透露他本人的回国计划。当时他的身体并不好,“数年来腰骨常疼痛不耐久坐”,为了能回国,他只好吃中药治疗。1940年3月13日,陈嘉庚在怡和轩俱乐部接受了记者采访,当被问到回国任务和返回新加坡的日期时,陈嘉庚透露需要六个月或更长时间。同时,他还说将往成都、兰州、西安、延安等地慰劳、考察。由此可知,陈嘉庚还未回国前,已经有了到延安参观、访问的计划。
3月15日,陈嘉庚和南侨总会秘书李铁民搭乘邮轮离开新加坡,开启回国慰劳之行。陈嘉庚到达仰光时受到16个华侨团体的欢迎,他在欢迎大会上告诉众人,此行的目的是慰劳和考察。他说:“抗战后,祖国前方将士,后方民众,为保卫国族,备尝辛苦,我们实在应该去慰劳他们。”“抗战以后,华侨尚未正式派遣代表回国考察,国内军政各界的进步,我们尚未亲眼看见。华侨与祖国有密切关联,祖国一切情形,我们都需要知道……我们是愈战愈强,日益进步,日益充实,‘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华侨应该知道祖国充实进步的情形。”
3月25日,南侨总会副主席庄西言、槟城侨领陈清虎乘飞机抵达仰光。第二天,陈嘉庚偕庄西言、慰劳团团员王振相、陈清虎及秘书李铁民乘康定号飞机飞往重庆。当天下午,银白色的康定号飞机在重庆珊瑚坝机场降落,陈嘉庚等人陆续走下飞机。来自重庆200多家机关团体的500多名代表和数千名群众高呼着欢迎口号,盛况空前。

重庆市民欢迎陈嘉庚。
陈嘉庚在重庆考察一个多月,耳闻目睹国民政府达官贵人们花天酒地、挥金若土的情形,也看到了官商勾结、营私舞弊、鱼肉百姓的现象,同时也发现还有一些地方的百姓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这种种对比更增强了他到延安访问的决心。

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一行冲破层层障碍抵达延安,短短9天里看见了许多“稀罕事”:“迨至延安则长衣马褂、唇红旗袍、官吏营业、滥设机关及酒楼应酬,诸有损无益各项,都绝迹不见。”

1940年5月,陈嘉庚(左二)率团访问延安。
在延安,陈嘉庚看到了延安的“十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陈嘉庚还看到了中共领导人朴素而诚恳,军民之间鱼水情深,熙熙攘攘的行人和成群搬运货物的骡马,象征着商业气象的繁荣。
陈嘉庚对延安最好的印象是:没有苛捐杂税;领导人廉洁,他们的工资和一般干部、士兵相差很小;领导与群众平等相处,关系密切;社会治安好,政治民主,朴素成风,男女关系严肃,婚姻自由。在延安,陈嘉庚真切感受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别有天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风气良好。
陈嘉庚说:“至延安视察经过,耳闻目睹各事实,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

1940年6月,陈嘉庚在延安讲话。
陈嘉庚历经8个多月,途经15个省市,通过实地走访、考察,深切感受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延安之行,让陈嘉庚真切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他公开直言:“我曾说,中国要转弱为强,必须再等半个世纪才有希望。经过这次回国实地考察,才知道我的话说错了。原来,拯救中国的人不但早已诞生,并且已经在那里做出许多大事了。”
慰劳团成员张楚琨评价说:“访问延安是陈嘉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以前,他把民族的命运寄希望于国民政府……在那里,他会见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参观了抗日根据地的学校、工厂、机关,考察了陕北人民生活,‘断定国民党蒋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他醒悟了,‘如同拨云雾而见青天’,从此坚决转向拥护中国共产党,这对一代华侨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1940年,《新华日报》刊载陈嘉庚谈西北观感。图源:侨号
当结束回国慰劳行程,再度走出国门,他在东南亚十多个城市巡回演讲,讲述在国内的所见所闻,讲述在延安的故事,向所有华侨大声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51周年之际,《闽人智慧·厦门系列》特别推出主题策划,邀读者一同回望,于历史的细微处,进一步走进陈嘉庚先生。
“闽人智慧”编辑部、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厦门晚报社出品
作者:厦门晚报 陈满意
编辑:徐宇琦
审核:严顺龙、郑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