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题图
快看!是“姜+母鸭”还是“姜母+鸭”?你答对了吗
2025-10-24 11:29 泉州通客户端、东南早报

秋意渐浓,

泉州古城街巷里的姜母鸭香愈发勾人。

这锅热气腾腾、辛香扑鼻的美味,

是泉州人御寒暖身的“心头好”,

但它的名字,

竟藏着一个多数人

误会多年的“冷知识”——

“姜母鸭”该断句为“姜+母鸭”,

还是“姜母+鸭”?


街头调查

难倒众人的“断句题”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和游客,结果让人意外。“姜和母鸭。”来自河南郑州的王先生凭借字面直觉答道。一位贵州游客也顺着同样的逻辑猜测:“姜和母鸭吧?”甚至一位泉州本地小姐姐也笃定地说:“姜和母鸭嘛,因为它就叫姜母鸭。”就在这个答案几乎成为共识时,一位厦门游客提出了不同见解:“姜母、鸭,应该是这样吧?”


泉州姜母鸭


大师揭秘

断句之争的食材真相

到底谁说得对?记者专访了陈记姜母鸭第四代传承人、福建闽菜大师洪金表。


洪师傅笑着揭开谜底:“很多人认为姜母鸭是姜跟母鸭,但实际上,它主要是姜母和鸭。”


那么,何为“姜母”?初闻这个名称,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姜难道还有公母之分?此“母”非彼“母”。洪师傅解释道:“‘姜母’是指生长周期至少18个月的老姜。”与之相对的,是“子姜”,也就是当年新生的嫩姜,泉州人俗称“水姜”。姜母与嫩姜的区分,本质上就在于生长周期的长短。


水姜尖部发紫,皮薄肉嫩,水分多,纤维少,味淡薄,口感嫩脆,多用于凉拌或小炒,特别适合在入秋入冬之前食用。而“姜母”作为多年宿根、反复生长后收获的老姜,如同“母本”,皮厚肉坚,味道辛辣且浓郁,药性更足。


“我做姜母鸭,用的是德化大铭乡的三年老姜,它比较辛辣,驱寒祛湿的效果更好。”洪师傅进一步补充。这份独特的辛辣味,不仅能在慢炖过程中有效中和鸭子本身的腥味,还能逐步释放出专属姜香,让姜母鸭的肉质与汤汁都浸润着浓郁且层次丰富的味道,成就一锅具有地道泉州风味的美食。

至于鸭子的选择,洪师傅也道出其中的讲究:“其实公鸭跟母鸭都可以做姜母鸭。但是公鸭性偏凉,母鸭会温和一点,滋补功效更好。”


洪师傅还透露了另一个关键:泉州姜母鸭好吃的秘诀在于选用番鸭。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冠以“番”字的物产多为外来物种,如番薯、番茄、番石榴,番鸭也不例外。“番鸭肉质更紧实、性偏温,比本地家鸭更能起到温补作用。”


切成块的泉州姜母鸭


流派纷呈

姜母鸭的多元风味

除了食材讲究,泉州姜母鸭其实还藏着“门派”,不同做法风味各有千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干香、焖煮、盐烧三大流派。


干香一派,讲究的是“火候到,姜出香,鸭出油”。烹饪时重在煸炒,将姜母的辛香与鸭肉的油脂在热力作用下充分融合,成品干香浓郁、肉质紧实有嚼头,姜片经久煸后甚至可嚼,焦香满口,是许多老泉州人的挚爱。


焖煮一派,则重在“慢工出细活”。鸭肉与大量姜母、药材及秘制酱汁一同入煲,经长时间文火慢炖,直至鸭肉酥烂脱骨、汤汁浓郁醇厚。其口感软糯滋润,入口即化,汤底更是下饭神器,尤其适合秋冬温补。


盐烧一派,其精髓在于“盐鸭姜同煮”——仅用盐和姜母与鸭子一同焖煮,不添加酱油。成品咸香扑鼻,皮爽肉滑,最大程度地锁住了鸭肉的本味与汁水,形成了独特而诱人的风味。


尽管风格各异,但“姜母”与“番鸭”的核心搭配始终未变。


可见,一锅地道的泉州姜母鸭,不仅是“辛辣老姜”与“温补番鸭”的完美结合,背后更承载着闽南人“药食同源”的饮食智慧。


它性情温和,滋养而不燥,正适合当下时节。下回再品尝这道美味时,不妨考考身边人,分享一下这个冷知识:我们吃的,不仅是舌尖的鲜香,更是一份传承百年的养生哲学。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