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025-10-23 18:21 福建日报 原创


555.jpg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生态资源富集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南平实业集团以自身实践,系统性构建“四链融合赋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落地应用”的全链条支撑体系,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难题,积极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构建支撑平台,激活创新源头

创新要素的精准匹配与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由南平实业集团承建并运营的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下称“绿创平台”),是全国设区市层面首创,利用数据驱动、智能匹配等方式,有效提升资源要素的精准匹配效率,搭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协同创新载体。

绿创平台依托国家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成果OpenKS,深度链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使分散的智力资源围绕明确的产业需求高效配置。

比如在竹产业领域,绿创平台组建专家智库开展“产业体检”,收到并解决技术攻关需求85项,诊断出123项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生成10个竹木机械设备创新项目,让“一根竹”焕发新生机。平台运行以来,累计接收企业技术、人才和资金类需求289项,成功对接279项,对接率达到96.5%。在破解企业发展瓶颈、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仅庄禾竹业通过平台技术赋能就新增产值300万元,带动南平市竹产业集群持续壮大,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超500亿元。

创新金融供给,破解转化瓶颈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因其高风险常面临资金“断层”。南平实业集团依托集团产业基金管理优势,导入涵盖国家级、省级、市及县域的四级基金资源,形成强有力的资本支撑网络,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等领域,支持范围覆盖“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生产”等关键环节,推动南平市绿色生态产业高水平突破、高质量发展。

绿创平台依据企业数据和产业特色,通过链接外部金融机构,深化债权融资创新,整合兴业银行、海通证券等金融机构资源,合作定制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科特贷”“绿创专精特新贷”等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差异化金融产品。针对部分企业担保资质不足问题,引入南平市融桥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科技类贷款提供增信支持,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

目前,绿创平台已联合金融机构定制推出“科创贷”“绿创贷”等61款金融产品,助力企业获得投融资34.75亿元。这种多维度支持体系,确保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链条不会因资金短缺而中断。

聚焦中试平台 打通转化通道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最终要落脚于产业升级与市场认可,必须打通从技术到产品、再到规模化生产的通道。中试是连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桥梁,既为科研成果提供产业化验证,加速量产进程;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试错平台,降低技术升级风险。

南平实业集团通过绿创平台精准对接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生产性服务需求,针对企业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小试、中试及产业化验证等关键环节的实际需要,承建并运营“福建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建设标准化中试生产线,打通从技术突破到量产落地的转化通道。仅2025年以来,大武夷食品研发中心已突破核心技术12项。如:鲜笋保鲜期从3-5天延长至5-6个月,熏鹅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生产,白羽鸡脱骨技术落地圣农集团等。此外,与圣农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产生的超亿元经济效益,有效赋能南平“土特产”提质扩量。

实践表明,生态产品价值的高效转化,必须依赖于一个使人才、资金、产业与技术等要素能够高效流动、紧密互动的生态系统。南平采取“四链融合”模式,通过人才链提供智力引擎、资金链提供血脉支撑、产业链提供价值出口,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的赋能闭环。

未来,持续深化这一模式,需在人才网络的开放性、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及产业融合的深度上着力,从而将“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作者单位:南平实业集团,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