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
标题图
山海相逢,异乡变故乡——国际学子与泉信的双向奔赴
2025-10-22 22:38 福建日报新福建App

阳光透过美人树的粉色花瓣,在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林荫道上织就光斑,来自乌克兰的安娜斯塔西娅正举着手机拍摄学校不远处的西湖美景。“好漂亮!”她用刚学会的中文笑着说。这个秋天,17张年轻的面孔从乌克兰、印度尼西亚跨越山海而来,在泉信开启了一段关于成长、友谊与文化传承的故事。

图片

从“远方客”到“泉信人” 双向奔赴的温暖开篇

10月的校园里,两批国际学子的到来让空气里多了几分多元的色彩——5名乌克兰艺术大学交流生带着对东方艺术的好奇,加入国际青年人才来华实习项目(CEP);12名印尼新生则成为泉信首批学历制国际学子,行囊里装着对汉语的期待与对未来的憧憬。

图片

“桌上的名牌有我的中文名字!”乌克兰学生亚娜摩挲着写有“亚娜”二字的桌牌,眼睛亮得像盛着星光。这份细心的安排,是学校为他们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

见面会现场,副校长聂利亚和党委副书记黄世琴带着各学院老师早早等候,没有冗长的讲话,更多的是像朋友般的问候:“汉语难不难?食堂的饭菜合口味吗?”当老师们主动掏出手机与学生互加微信时,印尼学生郭子康小声对同伴说:“这里的老师像家人。”

图片

当乡愁遇上车票  那些藏在照片里的故事

“爸爸妈妈说,我们的根在这里。”祖籍泉州南安的黄淑婷和弟弟黄宽樟透露,此次选择返乡求学,正是希望承担起家族文化传承的使命。他们的手机相册里,已存满开元寺的飞檐、蟳埔村的簪花,“每次拍到新的照片,都要发给印尼的亲人,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姐姐一边划着手机,一边用带着闽南口音的中文跟大家介绍,她眼里的光,比手机屏幕更亮。

图片

乌克兰交流生们则在课堂与文化参访中迷上了中国艺术。他们说,“水墨画里的留白,像乌克兰民谣里的呼吸”,想把这份美带回基辅,告诉大家中国不只有高楼大厦,还有这样温柔的故事。而印尼学生李嘉玲的笔记本上,除了汉语生词,还贴着泉州老西街的照片:“这里的烟火气,和雅加达的夜市很像,但更安静,像一首慢歌。”

让教育更有温度 在地国际化的“泉信答案”

“语言是桥,但心的靠近才是真正的相遇。”黄世琴在鼓励大家克服语言障碍,学好汉语,感受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包容的文化魅力,成为文化交流与友谊传递的桥梁。聂利亚代表全校师生欢迎国际学生的到来,并表示学校将尽最大努力营造温馨、便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大家感受到“异乡变故乡”。

图片

图片

近年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国际合作版图悄然生长:中美合作办学项目里,中美师生共做科创实验;中乌合作办学机构中,乌克兰教授带着学生一起作画。但比版图更动人的,是那些具体的瞬间:印尼学生跟着老师学打太极拳,乌克兰学生在书法课上写下“友谊”二字,中外学子在篮球场上为彼此呐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夕阳西下时,国际学生们并肩走在操场上,有人用中文哼着刚学会的歌曲,有人指着晚霞说“泉信的云像棉花糖”……不同语言在风中交融,相同的情谊在心底扎根。或许,这就是“在地国际化”最鲜活的模样——当异乡的学子在泉信找到故乡的温度,当不同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教育便有了跨越山海的力量。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