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近日,一则落款为“兰州兰石医院”的“喜报”在网络上引发广泛争议。该“喜报”的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对此,该医院一名内部人士称,这份“喜报”中的诊疗数据属实,“确实用词不当,我院正在积极处理”。
看似偶然的“喜报乌龙”事件,却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一些医疗机构深层的价值迷失——将门诊量、手术量等量化指标异化为“业绩”。如此已偏离“医者仁心”的本质。“但愿世上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将患者的病痛与业绩喜悦捆绑的强烈反差,让人不适。同时,这样一则“喜报”让患者日后就诊,怎能不对医院先打一个问号?
虽然事件发生后,医院方面已采取纠偏措施,但撤下喜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推动医疗机构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本质,将患者利益放在心头,以“治愈率”“满意度”赢得患者信任。医生守护的是一个个有温度的生命,只有真心践行“恻隐常怀,视患若亲”的生命关怀,才是对公众期待的妥当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