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千万工程”“浦江经验”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干群关系、加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彰显了实践的伟力。西藏昌都地处藏东“三河一江”汇合处,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千万工程”“浦江经验”,指导做好财政工作,支持推进昌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层面的关系。
一是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至上的关系。新时代“枫桥经验”“千万工程”“浦江经验”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创造,体现了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彰显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取向。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等重要经验指导财政工作、支持推进昌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的是充分认清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至上内在统一的关系,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高“政治三力”,自觉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做到“财”服从服务于“政”。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落实好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各项政策举措的基础上,以“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政绩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下基层多到田间地头问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口中及时发现基层治理短板弱项,结合职能职责明晰财政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定位、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是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千万工程”重要经验证明,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兼顾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标平衡。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等重要经验指导财政工作、支持推进昌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要求,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思想,强化系统观念、坚持统筹谋划,重点围绕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以及昌都市委工作思路,聚力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以更大力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和优化支出结构,持续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效能,促进各种发展要素、各类服务在城乡间畅通流动、优化配置,为昌都城乡在空间、要素、社会、生态等方面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充足而有效的财政资源支撑。
三是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平安建设、法治建设面临新问题新情况。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新的实际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来带动全局工作,所开展的创造性实践。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等重要经验指导财政工作、支持推进昌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学习运用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等方式方法,自觉把财政工作放到“四件大事”“四个创建”中去谋划推动。一方面,强化资金保障管理,全力支持平安昌都、法治昌都建设,加强基层法治德治群众自治,更好维护昌都社会稳定和安全;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扎实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严防财政运行风险,确保财政领域不发生国家治理安全问题。
四是必须把握和处理好政策设计安排与基层执行质效的关系。新时代“枫桥经验”“千万工程”“浦江经验”涉及领域不尽相同,各有所侧重,但有一个最鲜明的共同点,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基层创造和高层推动相结合着力基层治理的智慧结晶。比如,“千万工程‘四个一’工作机制”,通过建立负责责任制、协调小组、召开工作现场会等,强化上级党委政府与基层单位协调联动。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等重要经验指导财政工作、支持推进昌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把涉及到的财政工作一件一件落实到位,同时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聚焦基层治理政策落实效果如何、相关财政工作做得怎么样等问题加强调研和分析研判,对于看得准、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要及时向上级报告,以便高层更好地进行顶层设计,使决策更加契合基层实际、贴近民生需要。
(作者曾援藏任西藏昌都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现所在单位:福建省财政厅,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