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今年9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就探索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等作出安排,引发公众关注。“新华视点”记者调查中发现,对于增加中小学春秋假,社会上仍有担忧的声音。比如:开学刚收心就又放假,学习状态会受影响;双职工家庭孩子独自放假在家,没人看管还可能沉迷电子产品;还有受访家长表示,现在升学压力很大,春秋假可能成为变相补习时间等。
推动中小学春秋假落地,表面是假期的微调,本质则是关乎教育质量、家庭需求与社会活力的系统性改革。在“放假总天数不变”的现实框架下,春秋假的价值绝非“对假期时长进行拆分”那么简单,其背后承载的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以及落地时需破解的现实矛盾,都需要精准施策。
春秋假的意义,体现在对教育与社会的双重“赋能”上。春秋两季的短假是学期中的“缓冲带”,既能缓解持续学习的压力,更能提供亲近自然、参与实践的机会。杭州学生借秋假与国庆衔接的时间探访三星堆,湖北恩施学生在春假参与春耕,这种体验式学习比书本知识更鲜活,与“双减”促进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对社会而言,春秋假能分流寒暑假的出行高峰,激活非旺季文旅消费,缓解假日旅游“潮汐效应”,为文旅行业注入持续活力,同时也让教师有时间备课充电,实现师生双向成长。
然而,春秋假落地并非易事,系列矛盾亟待一一破解。公众最忧虑的是“家庭时间错配”问题,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假、家长上班”,要么让孩子独自在家面临安全与沉迷电子产品的风险,要么家长被迫“两班倒”,反而加剧焦虑。其次是教学质量的担忧,部分家长怕频繁放假影响孩子学习状态,更有学校借假期布置大量作业、变相补课,让假期沦为“刷题时间”。此外,区域差异也不容忽视,北方与南方气候不同、农村与城市需求有别,“一刀切”的模式难以适配各地实际。
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在于精准施策、构建配套闭环体系。制度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允许各地结合气候与教学安排灵活设定假期,比如北方可缩短寒假腾挪春秋假时间,同时建立教育与人社部门联动机制,让有子女的职工优先申请弹性休假,实现“亲子同频休假”。服务保障上要“托底兜底”,借鉴杭州免费校内托管经验,开放学校场地开展文体活动,同时鼓励社区、场馆推出公益实践课程,解决家长看护难题。监督约束上要“严防变形”,严禁学校布置过量假期作业、变相补课,劳动监察部门加强企业带薪休假落实监管,避免政策沦为“纸上福利”。
春秋假的实施,考验的是政策设计的精细化与部门协同的高效性。唯有跳出“只谈假期天数”的局限,从教育规律、家庭需求、社会实际出发构建支撑体系,才能让春秋假真正成为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