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10月20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陈颖 柯明珊)近日,城厢区档案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灵川镇东进村东汾五帝祖庙,对该庙珍藏的一批台胞、侨胞与五帝庙理事会往来书信进行了高精度数字化扫描。这批承载两岸民间信仰交流与侨胞桑梓情谊的历史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为深化“迁台记忆”与侨批档案保护利用提供了鲜活样本。

东汾五帝祖庙始建于唐代,以供奉黄帝、赤帝等五帝远近闻名,是我省最早的一座五帝庙,在闽台及东南亚信众中具有深厚的情感认同,是连接海内外乡亲的重要文化纽带。每年东汾五帝祖庙送王船习俗举办期间,都不少台湾等地的信众专程到场,共同见证这一盛大的民俗盛典。
一封封书信,一个个故事,千万种情意。五帝祖庙内长期保存着大量反映两岸民间交流互动的书信,以及侨胞反哺家乡的历史资料。此次完成数字化的书信共有8封,时间跨度数十年,内容涵盖民间信仰交流、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等主题,既是“迁台记忆”档案的生动注脚,也是侨批文化的微观呈现。

当天,城厢区档案馆工作人员严格遵循档案保护规范,采用专业高精度扫描设备,逐页采集信笺影像,确保文字、印章等细节清晰可辨,原始信息完整留存。“这些书信纸张普遍存在老化问题,传统翻阅易造成二次损伤。”城厢区档案馆负责人蔡智勇介绍,进行数字化抢救,不仅能有效延长原始档案的保存寿命,又能打破时空限制,为后续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及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便捷素材。
东汾五帝祖庙理事会相关负责人詹海伟表示,对“迁台记忆”和侨批档案进行抢救保护,充分发挥这些珍贵档案的独特价值与作用,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凝聚海内外侨胞共识,促进中外文明互通。